波苏战争:波兰军队发动维尔纳攻势,攻占现代立陶宛的维尔纽斯。

维尔纳攻势是19191921年波苏战争的一场战役。波兰军队于1919年4月16日发动攻势,从红军手中夺取维尔纽斯(波兰语:Wilno)。从 1921 年 4 月开始,经过三天的巷战,这座城市被波兰军队占领,导致红军撤退。在进攻中,波兰人还成功地控制了附近的利达、平斯克、纳瓦鲁达克和巴拉诺维奇等城市。

红军在4月下旬发动了一系列反击,均以失败告终。一年后,即 1920 年春天,当波兰军队沿整个前线撤退时,苏联人短暂地夺回了这座城市。此后,维尔纳攻势将在波兰和国外的政治舞台上引起很大的动荡。

波苏战争(1918 年深秋/1919 年 2 月 14 日至 1921 年 3 月 18 日)主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第二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进行,在以前由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

1918 年 11 月 13 日,在同盟国解体和 1918 年 11 月 11 日停战后,弗拉基米尔·列宁的俄罗斯废除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它于 1918 年 3 月与同盟国签署),并很快开始在西部方向,以恢复和保护俄罗斯国家根据条约失去的德国军队撤出的土地。列宁将新独立的波兰(成立于 1918 年 10 月至 11 月)视为他的红军必须跨越的桥梁,以协助其他共产主义运动并引发更多的欧洲革命。与此同时,波兰不同方向的主要政治家追求恢复该国 1772 年前边界的普遍期望。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波兰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1918 年 11 月 14 日就任)开始向东移动军队。

1919 年,当苏联红军仍忙于 1917-1922 年的俄罗斯内战时,波兰军队占领了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到 1919 年 7 月,波兰军队已经控制了乌克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在 1918 年 11 月至 1919 年 7 月的波乌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与此同时,在与俄罗斯接壤的乌克兰东部,西蒙·彼得留拉试图保卫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随着布尔什维克在俄罗斯内战中占上风,他们向西推进到有争议的乌克兰领土,并使彼得留拉的部队撤退。佩特留拉在西部沦为一小块领土,被迫寻求与毕苏斯基结盟,并于 1920 年 4 月正式缔结。

毕苏斯基认为,波兰获得有利边界的最佳方式是采取军事行动,他可以轻松击败红军。他的基辅攻势被认为开始了严格意义上的波苏战争,于 1920 年 4 月下旬开始,导致波兰和乌克兰盟军于 5 月 7 日占领了基辅。该地区较弱的苏军没有被击败,因为他们避免了重大对抗并撤退了。

红军以成功的反击回应波兰的进攻:从 6 月 5 日起在乌克兰南部前线和从 7 月 4 日起在北部前线。苏联的行动将波兰军队一路向西推到波兰首都华沙,而乌克兰总局则逃往西欧。对苏联军队抵达德国边境的恐惧增加了西方列强对战争的兴趣和参与度。在仲夏,华沙的沦陷似乎是确定无疑的,但在 8 月中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1920 年 8 月 12 日至 25 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决定性胜利后,形势再次发生逆转。随着波兰随后向东推进,苏军寻求和平,战争于 1920 年 10 月 18 日以停火告终。

1921 年 3 月 18 日签署的里加和约将有争议的领土划分为波兰和苏维埃俄罗斯。战争和条约谈判确定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剩余时间的苏波边界。波兰东部边界建立在寇松线以东约 200 公里处(1920 年英国提出的波兰边界提案,基于协约国领导人于 1919 年批准的作为波兰向东部扩张的界限的版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波兰和苏维埃俄罗斯之间分裂,后者在其领土上建立了各自的苏维埃共和国。

和平谈判——在波兰方面主要由毕苏斯基的反对者违背他的意愿进行——以两个苏维埃共和国的正式承认而告终,这两个共和国成为条约的缔约国。这一结果和商定的新边界排除了毕苏斯基设想的由波兰人领导的国家联邦的任何可能形成,也排除了实现他其他东方政策目标的可能性。苏联成立于 1922 年 12 月,后来利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宣布与克雷西地区的部分地区统一,在这些地区,东斯拉夫人的数量超过波兰人,并且在里加和约之后一直留在波兰边界一侧,缺乏任何形式的自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