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攻占杜伊勒里宫:法国的路易十六被捕并被拘留,因为他的瑞士卫队被巴黎暴徒屠杀。

1792 年 8 月 10 日的起义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决定性事件,当时巴黎的武装革命者与法国君主制的冲突日益加剧,冲进了杜乐丽宫。冲突导致法国废除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

1792年春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该国新的革命立法议会之间的冲突加剧,因为路易否决了议会投票通过的激进措施。 8 月 1 日,当消息传到巴黎时,紧张局势急剧加剧,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的指挥官发表了布伦瑞克宣言,威胁要对法国进行“难忘的报复”,以损害法国君主制。 8 月 10 日,巴黎公社国民警卫队和来自马赛和布列塔尼的罗斯福冲进了由瑞士卫队守卫的巴黎杜乐丽宫的国王官邸。数百名瑞士卫兵和 400 名革命者在战斗中丧生,路易和王室向立法议会避难。君主制的正式结束发生在六周后的 9 月 21 日,这是新国民大会的第一批法案之一,该大会于次日建立了共和国。革命历史学家最常简单地提到起义及其结果作为“8 月 10 日”;其他常见的名称包括“8 月 10 日”(法语:journe du 10 aot)或“第二次革命”。

法国大革命(法语:Révolution française [ʁevɔlysjɔ̃ fʁɑ̃sɛːz])是法国激进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时期,始于 1789 年的三级会议,结束于 1799 年 11 月法国领事馆的成立。它的许多想法是被认为是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而像 liberté、égalité、fraternité 这样的词组在 1917 年俄国革命等其他起义中再次出现,并激发了废除奴隶制和普选权的运动。它创造的价值观和制度至今仍主导着法国政治。其原因被普遍认为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结合,事实证明现有政权无法管理。 1789 年 5 月,广泛的社会困境导致三级会议召开,该会议于 6 月转变为国民议会。持续的骚乱最终导致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这导致议会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包括废除封建制度、对法国天主教堂实行国家控制以及扩大投票权.

接下来的三年主要是政治控制斗争,经济萧条和内乱加剧了这种斗争。奥地利、英国和普鲁士等外部势力的反对导致了 1792 年 4 月法国革命战争的爆发。对路易十六的幻想破灭导致了 1792 年 9 月 22 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随后他于 1793 年 1 月被处决。 6 月,巴黎的起义以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共安全委员会取代了主导国民议会的吉伦特派。

这引发了恐怖统治,企图铲除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到 1794 年 7 月结束时,已有 16,600 多人在巴黎和各省被处决。除了外部敌人,共和国还面临保皇党和雅各宾派的内部反对,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法国督政府于 1795 年 11 月掌权。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其中许多是拿破仑·波拿巴赢得的,但政治分歧和经济停滞导致目录于 1799 年 11 月被领事馆取代。这通常被视为标志着革命时期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