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纳瓦拉的胡格诺派国王亨利三世与瓦卢瓦的玛格丽特结婚,据称是为了调和新教徒和天主教徒。

亨利四世(法语:Henri IV;1553 年 12 月 13 日至 1610 年 5 月 14 日),也被称为好国王亨利或亨利大帝,是 1572 年的纳瓦拉国王(亨利三世)和 1589 年至 1610 年的法国国王。他是波旁王朝的第一位法国君主,波旁王朝是卡佩王朝的军校生分支。他于 1610 年被天主教狂热分子弗朗索瓦·拉瓦亚克 (Franois Ravaillac) 暗杀,其子路易十三继位。

亨利是旺德梅公爵安托万·德·波旁和纳瓦拉女王让娜·达布雷特的儿子,他受洗为天主教徒,但由他的母亲在新教信仰中抚养长大。 1572年他母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纳瓦拉的王位。作为胡格诺派教徒,亨利参与了法国宗教战争,在圣巴塞洛缪节大屠杀中几乎没有逃脱暗杀。他后来率领新教军队对抗皇家军队。

亨利和他的前任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是国王路易九世的直系后裔。亨利三世属于瓦卢瓦家族,是圣路易的长子法兰西菲利普三世的后裔;亨利四世属于波旁王朝,是圣路易斯的小儿子克莱蒙伯爵罗伯特的后裔。作为波旁王朝的首领,亨利是“第一任血亲王子”。 1589 年,在他的姐夫和远房表亲亨利三世去世后,亨利根据萨利克法被召唤为法国继承人。

他最初保持新教信仰(唯一一位这样做的法国国王),不得不与天主教联盟抗争,后者否认他可以戴上法国的新教王冠。经过四年的僵持,他皈依天主教,以取得对他的王国的掌控(据说,“巴黎很值得做一次弥撒”)。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用当时的话说,一个政治家),他颁布了南特敕令(1598 年),保证了新教徒的宗教自由,从而有效地结束了法国的宗教战争。

作为一位活跃的统治者,亨利致力于规范国家财政、促进农业、消除腐败和鼓励教育。在他的统治期间,法国对美洲的殖民真正开始于阿卡迪亚和加拿大分别在皇家港和魁北克建立殖民地。他在流行歌曲“Vive le roi Henri”(后来在他的继任者统治期间成为法国君主制的国歌)和伏尔泰的亨利亚德中庆祝。

胡格诺派(HEW-gə-nots,又名英国:-⁠nohz,法语:[yɡ(ə)no])是一个法国新教徒的宗教团体,他们坚持改革宗或加尔文主义的新教传统。该术语可能源自瑞士政治领袖、日内瓦市长 Bezanson Hugues(1491-1532 年?)的名字,在 16 世纪中叶普遍使用。从新教改革时期开始,胡格诺派经常被用来指代法国归正教会。相比之下,法国东部阿尔萨斯、摩泽尔和蒙贝利亚的新教人口主要是路德教徒。

汉斯·希勒布兰德在他的新教百科全书中写道,在 1572 年圣巴塞洛缪节大屠杀前夕,胡格诺派社区占法国人口的 10%。到 1600 年,它已下降到 7-8%,并在本世纪末在路易十四的迫害下进一步减少,路易十四设立了龙火强行改变新教徒,最后在他的法令中撤销了所有新教权利1685年的枫丹白露。

胡格诺派集中在法兰西王国的南部和西部。随着胡格诺派获得影响力并更公开地展示他们的信仰,天主教的敌意也在增长。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宗教冲突,称为法国宗教战争,从 1562 年到 1598 年间歇性地进行。胡格诺派由 Jeanne d'Albret 领导。她的儿子,未来的亨利四世(后来为了成为国王而皈依天主教);和孔代的王子们。战争以南特敕令结束,该敕令授予胡格诺派大量的宗教、政治和军事自治权。

1620 年代的胡格诺派叛乱导致他们的政治和军事特权被废除。他们保留了南特敕令的宗教规定,直到路易十四统治,他逐渐增加了对新教的迫害,直到他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1685 年)。这结束了法国对新教的法律承认,胡格诺派被迫要么皈依天主教(可能是尼哥底教徒),要么作为难民逃亡;他们受到猛烈的龙火的影响。路易十四声称,法国胡格诺派的信徒从大约 900,000 或 800,000 人减少到仅 1,000 或 1,500 人。他夸大了衰退,但龙卷风对法国新教社区来说是毁灭性的。

其余的胡格诺派在路易十五的统治下面临着持续的迫害。到 1774 年他去世时,加尔文主义几乎已从法国消失。 1787 年路易十六签署的凡尔赛敕令正式结束了对新教徒的迫害。两年后,随着 1789 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利革命宣言》,新教徒获得了作为公民的平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