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完成从立陶宛撤军。

立陶宛((听);立陶宛语:Lietuva [lʲɪɛtʊˈvɐ]),正式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是欧洲波罗的海地区的一个国家。它是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之一,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立陶宛北部与拉脱维亚接壤,东部和南部与白俄罗斯接壤,南部与波兰接壤,西南与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接壤。它在波罗的海以西与瑞典接壤。立陶宛面积 65,300 平方公里(25,200 平方英里),人口 280 万。它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维尔纽斯;其他主要城市是考纳斯和克莱佩达。立陶宛人属于波罗的民族语言群体,讲立陶宛语,这是少数现存的波罗的海语言之一。

几千年来,波罗的海东南海岸居住着各种波罗的海部落。在 1230 年代,立陶宛的土地被明道加斯统一,于 1253 年 7 月 6 日成立立陶宛王国。在 14 世纪,立陶宛大公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今天的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波兰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都是大公国的土地。 1386 年,波兰王后海德薇与立陶宛大公若盖拉结婚,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建立了事实上的个人结合,后者被加冕为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波兰和立陶宛联邦于 1569 年 7 月由卢布林联盟成立。联邦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直到邻国在 1772-1795 年将其解体,俄罗斯帝国吞并了立陶宛的大部分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于 1918 年 2 月 16 日签署了《独立法案》,成立了现代立陶宛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陶宛首先被苏联占领,然后被纳粹德国占领。 1944年战争快结束时,当德国人撤退时,苏联重新占领了立陶宛。立陶宛对苏联占领的武装抵抗一直持续到 1950 年代初。 1990 年 3 月 11 日,也就是苏联正式解体的前一年,立陶宛通过了《重新建立立陶宛国法案》,成为第一个宣布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收入发达经济体;在人类发展指数中排名很高。它在公民自由、新闻自由、互联网自由、民主治理和和平方面排名靠前。立陶宛是欧盟、欧洲委员会、欧元区、北欧投资银行、申根协定、北约和经合组织的成员。它参与北欧-波罗的海八国(NB8)区域合作模式,是北欧理事会的常任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