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福斯事件始于法国,当时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被错误地判定为叛国罪。

德雷福斯事件(法语:l'affaire Dreyfus,发音为 [lafɛːʁ dʁɛfys])是一桩政治丑闻,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 1894 年分裂到 1906 年解决。法语中的“L'Affaire”已经到来象征着法语世界的现代不公正现象,它仍然是复杂的司法不公和反犹太主义最显着的例子之一。媒体和舆论在冲突中发挥的作用被证明是有影响的。

丑闻始于 1894 年 12 月,当时 Alfred Dreyfus 上尉被判叛国罪。德雷福斯是一名 35 岁的犹太裔法国阿尔萨斯炮兵军官。他因向德国驻巴黎大使馆泄露法国军事机密而被判无期徒刑,并被关押在法属圭亚那的魔鬼岛,在那里度过了将近五年。

1896 年,证据浮出水面——主要是通过反间谍负责人乔治·皮夸特(Georges Picquart)进行的一项调查——确定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一位名叫费迪南德·沃尔辛·埃斯特哈齐的法国陆军少校。当高级军事官员压制新证据时,军事法庭在仅持续两天的审判后一致宣判埃斯特哈齐无罪。陆军根据伪造文件对德雷福斯提出了额外指控。随后,Émile Zola 的公开信 J'Accuse……!在 L'Aurore 报纸上,越来越多的人支持 Dreyfus,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重新审理此案。

1899年,德雷福斯被送回法国接受另一次审判。随之而来的激烈的政治和司法丑闻将法国社会分为支持德雷福斯的人(现称为“德雷福斯派”),如莎拉·伯恩哈特、阿纳托尔·法兰西、查尔斯·佩吉、亨利·庞加莱和乔治·克莱蒙梭,以及谴责他的人(反Dreyfusards),例如反犹太主义报纸 La Libre Parole 的导演和出版商 Édouard Drumont。新的审判导致另一项定罪和 10 年徒刑,但 Dreyfus 被赦免并获释。 1906 年,德雷福斯被无罪释放并恢复为法国陆军少校。他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以中校军衔结束服役。他于 1935 年去世。

从 1894 年到 1906 年的事件将法国分为亲共和、反教权的德雷福斯派和亲军队,主要是天主教的“反德雷福斯派”。它激怒了法国政治并鼓励激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