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会议的第一天,就巴尔干地区的政治改革达成协议。

巴尔干半岛(BAWL-knz),又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东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有多种地理和历史定义。该地区的名字来源于横跨整个保加利亚的巴尔干山脉。巴尔干半岛西北与亚得里亚海、西南与爱奥尼亚海、南与爱琴海、东与土耳其海峡、东北与黑海接壤。半岛的北部边界有不同的定义。巴尔干半岛的最高点是保加利亚里拉山脉海拔 2,925 米(9,596 英尺)的穆萨拉山。

巴尔干半岛的概念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奥古斯特·泽恩 (August Zeune) 于 1808 年提出的,他错误地认为巴尔干山脉是东南欧从亚得里亚海到黑海的主要山脉系统。巴尔干半岛一词是 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欧洲省份鲁美利亚的同义词。它具有地缘政治而非地理定义,这在 20 世纪初南斯拉夫王国成立期间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巴尔干半岛自然边界的定义与半岛的技术定义不一致;因此,现代地理学家拒绝巴尔干半岛的想法,而历史学者通常将巴尔干地区视为一个地区。该术语已获得与巴尔干化进程相关的污名化和贬义意义。该地区使用的替代术语是东南欧。

大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的 1876-77 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土耳其语:Tersane Konferansı “Shipyard Conference”,在场地 Tersane Sarayı “Shipyard Palace”之后)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从 1876 年 12 月 23 日到 1877 年 1 月 20 日。在 1875 年黑塞哥维那起义和 1876 年 4 月的四月起义开始之后,列强同意在波斯尼亚和奥斯曼领土进行政治改革,其中占多数——保加利亚人口。奥斯曼帝国拒绝了提议的改革,几个月后引发了俄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