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摄政下开始他的统治。

慈禧太后(中文:;拼音:Cx Tihu [ts. t.x];满语:Tsysi taiheo;原罗马字为慈禧太后;1835 年 11 月 29 日至 1908 年 11 月 15 日),满族叶赫那拉氏从1861年到1908年去世,在晚清有效控制中国政府47年的中国贵妇、妃子和摄政王。 青春期被咸丰皇帝选为妃子,生下儿子载春,1856年。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后,小男孩成为同治皇帝,她与皇帝的遗孀慈安太后一起担任同治太后的角色。慈禧推翻了先皇任命的一群摄政王,与慈安一起摄政,后来慈安神秘地去世了。 1875 年,慈禧在其子同治帝去世后立侄为光绪帝,从而巩固了对王朝的控制。这与自 1644 年以来统治中国的清朝传统的继承规则背道而驰。

慈禧监督同治维新,一系列温和的改革帮助该政权生存到 1911 年。虽然慈禧拒绝采用西方的政府模式,但她支持技术和军事改革以及自强运动。她支持 1898 年百日维新的原则,但担心在没有官僚支持的情况下突然实施会造成破坏,日本和其他外国列强会利用任何弱点。她将她认为曾试图暗杀她的光绪皇帝因支持激进改革派而被软禁,公开处决主要改革派。义和团运动导致盟军入侵后,慈禧最初支持义和团并向侵略者宣战。随之而来的失败是一个惊人的屈辱。当慈禧从她带走皇帝的西安回到北京时,她对首都的外国人变得友好,并开始实施旨在将中国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财政和体制改革。 1908 年 11 月,慈禧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朝廷落到了满族保守派手中,一个孩子溥仪在位,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分裂严重。

国内外的历史学家都在争论她的遗产。传统上被谴责为一个冷酷的暴君,其反动政策虽然成功地为自己服务,延长了衰弱的清朝,但在武昌起义中导致其屈辱和彻底垮台,修正主义者认为,国民党和共产主义革命者将她作为无法挽救的根深蒂固的问题的替罪羊,并且称赞她维护了政治秩序以及许多有效但迟来的改革,包括废除奴隶制、古老的刑罚和在她年老时的古老考试制度,后者被包括新北京大学在内的机构所取代。

光绪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字载田,是清朝第十任皇帝,也是清朝统治中国的第九位皇帝。他的统治从 1875 年持续到 1908 年,但实际上他在没有慈禧太后影响的情况下在位,只是从 1889 年到 1898 年。他发起了百日维新,但在 1898 年太后发动政变时戛然而止,此后他变得无能为力,被软禁至死。他的年号“光绪”,意为“光荣继承”。

皇帝于 1908 年去世,当时人们普遍怀疑他是被毒死的。 2008 年对他的遗体进行的法医检查证实,死因是砷中毒。他遗体中的砷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2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