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内战:第一次严重的战斗发生在红卫兵和白卫兵之间。

白卫队或国民卫队(芬兰语:Suojeluskunta,瑞典语:Skyddskr,lit. protection corps)是一个自愿民兵,是芬兰白人运动的一部分,在 1918 年芬兰内战中战胜了社会主义红卫兵。他们是由于他们反对“共产主义”红卫兵,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白卫兵”。在芬兰白军中,许多参与者是新兵、应征者和受过德国训练的 Jgers,而不是准军事人员。中央组织被命名为白卫队组织,该组织由市镇的地方分会组成。

1905 年的俄国革命导致芬兰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以及安全崩溃,芬兰当时是俄罗斯沙皇统治下的大公国。公民民兵作为回应而形成,但很快这些民兵将沿着政治(左右)路线转变。 1917 年的俄国革命和随后的芬兰独立(1917 年 12 月宣布)也引起了该国的冲突。 1918 年 1 月 27 日,芬兰政府下令由白卫队解除所有剩余的俄罗斯驻军的武装,同一天红军宣布革命,导致一场血腥的内战。由 C. G. E. Mannerheim 将军领导的白卫队在芬兰内战(1918 年)期间构成了胜利的白军的主体。

战后,芬兰国防军和正规警察部门成立。从 19191934 年开始,白卫队被认为是军队的自愿组成部分,并在预备役中服役单独的卫队编队,但在 1934 年,所有的防御都被合并到正规军中,卫队只是一个自愿的防御训练组织。在政治上它是中立的,虽然在非正式场合它是反左派、明显反共、保守的,在很大程度上被劳工运动和政治左派所拒绝。它的部队组成了 1932 年拉普亚运动失败的政变(Mntsl 叛乱)的主要力量,但只有一小部分卫队参与其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忠于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人卫兵在正规军中服役。二战后,根据 1947 年芬苏和平条约的条款,白卫队被解散。

类似的民兵组织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开展活动,这些土地与芬兰一样,在 1917 年沙皇俄国垮台之前一直处于俄罗斯的主权之下。这些民兵组织一直存在到二战,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家庭警卫民兵组织。这种现象应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在德国建立的自由军团区分开来,尽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芬兰内战是 1918 年芬兰的一场内战,在该国从俄罗斯帝国大公国过渡到独立国家的过程中,白芬兰和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红色芬兰)之间为争夺国家的领导权和控制权而战。状态。冲突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在欧洲引起的国家、政治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场战争是由社会民主党的一部分领导的“红军”和由保守的参议院和德意志帝国军队领导的“白军”之间进行的。由工业和农业工人组成的准军事红卫兵控制着芬兰南部的城市和工业中心。由土地所有者和中上层阶级组成的准军事白卫队控制着芬兰中部和北部的农村,由 C. G. E. 曼纳海姆将军领导。

在冲突前的几年里,芬兰经历了快速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前城市化和全面劳工运动的兴起。该国的政治和政府制度处于民主化和现代化的不稳定阶段。人民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民族思想和文化生活有所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在芬兰造成权力真空,随后的主导权斗争导致军事化,左倾劳工运动与保守派之间的危机不断升级。 1918 年 2 月,红军在苏俄提供的武器下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总攻。白军的反攻于 3 月开始,并在 4 月由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分遣队加强。决定性的交战是白军赢得的坦佩雷和维堡战役,以及德军赢得的赫尔辛基和拉赫蒂战役,导致白军和德军取得全面胜利。政治暴力成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大约 12,500 名红军囚犯在集中营中死于营养不良和疾病。大约 39,000 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 36,000 人是芬兰人。

紧随其后,芬兰人从俄罗斯的统治转移到德国的势力范围,并计划建立一个由德国领导的芬兰君主制。该计划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告终,芬兰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内战使国家分裂了几十年。芬兰社会通过基于温和政治和宗教的长期文化以及战后经济复苏的社会妥协重新团结起来。

1918 年的芬兰内战是芬兰境内的第二次内战,因为 1596-1597 年的棍棒战争(贫苦农民起义反对向他们征税的军队、贵族和骑兵)也有类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