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轰炸严重破坏了英国威尔士卡迪夫的兰达夫大教堂。

二战期间的战略轰炸包括在二战期间对敌方领土内的铁路、港口、城市、工人和民用住宅以及工业区进行持续的空袭(19391945)。战略轰炸作为一种军事战略,既不同于地面部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也不同于战术空中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空中力量军事战略家认为,空中力量可以通过攻击工业和政治基础设施而不是纯粹的军事目标来赢得重大胜利。战略轰炸通常涉及轰炸平民居住的地区,一些行动是故意针对平民人口,以恐吓他们并扰乱他们的日常活动。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西班牙内战(19361939)和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期间曾发生过此类轰炸,但二战开始时的国际法并未明确禁止对城市进行空中轰炸)。

二战期间的战略轰炸始于 1939 年 9 月 1 日,当时德国入侵波兰,德国空军(德国空军)开始在空中轰炸行动中轰炸波兰城市和平民。随着战争继续扩大,轴心国和盟军的轰炸显着增加。皇家空军于 1940 年 3 月开始轰炸德国的军事目标,例如码头和造船厂,并于 1940 年 8 月开始瞄准柏林。1940 年 9 月,德国空军开始在闪电战中瞄准英国城市。 1941 年 6 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国空军袭击了苏联的城市和基础设施。从 1942 年 2 月起,英国对德国的轰炸行动变得更加不受限制,并越来越多地针对工业场所和平民区。当美国开始对德国执行轰炸任务时,它加强了英国的努力。盟军袭击了石油设施,并对汉堡(1943 年)、德累斯顿(1945 年)和其他德国城市进行了有争议的燃烧弹。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在整个战争期间轰炸了平民(例如在重庆)。美国对日本的空袭于 1944 年 10 月正式开始,到 1945 年 3 月开始升级为广泛的燃烧弹,最终导致分别于 1945 年 8 月 6 日和 9 日对广岛和长崎进行原子弹轰炸。

战略轰炸的效果在战时和战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无论是德国空军还是英国皇家空军都没有通过摧毁敌人的士气来实现击倒。然而,一些人认为,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可能会大大降低敌人的工业能力和生产,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略支持者看来,日本的投降证明了战略轰炸的正确性。战略轰炸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当可观,不仅是被轰炸的人数,还包括机组人员的损失。成千上万甚至超过一百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许多主要城市被摧毁,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通常缩写为 WWII 或 WW2,是一场从 1939 年持续到 1945 年的全球战争。它涉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 包括所有大国 - 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联盟:盟国和轴心国。在一场直接涉及来自 30 多个国家的 1 亿多人的全面战争中,主要参与者将他们的全部经济、工业和科学能力投入战争努力,模糊了民用和军用资源之间的区别。飞机在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口中心的战略轰炸成为可能,也是战争中仅有的两种核武器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冲突。它导致 70 至 8 500 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平民。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于种族灭绝(包括大屠杀)、饥饿、屠杀和疾病。轴心国战败后,德国和日本被占领,对德国和日本领导人进行了战争罪法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切起因存在争议,但促成因素包括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中日战争、苏日边界冲突以及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日益紧张的局势。 II 一般认为开始于 1939 年 9 月 1 日,当时纳粹德国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入侵波兰。随后,英国和法国于 9 月 3 日对德国宣战。根据 1939 年 8 月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并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划定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从 1939 年末到 1941 年初,在一系列战役和条约中,德国征服或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并与意大利和日本(以及后来的其他国家)结成了轴心国联盟。随着北非和东非战役的开始,以及法国在 1940 年中期的垮台,战争主要在欧洲轴心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继续进行,包括巴尔干地区的战争、英国的空战、闪电战英国和大西洋海战。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率领欧洲轴心国入侵苏联,开辟了历史上最大的陆地战区——东线战线。

旨在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日本在 1937 年与中华民国交战。 1941 年 12 月,日本对美国和英国领土发动了对东南亚和中太平洋的几乎同时进攻,其中包括对美国和英国的进攻。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导致美国对日本宣战。因此,欧洲轴心国团结一致向美国宣战。日本很快占领了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但在关键的中途岛海战失败后,它的进攻于 1942 年停止。后来,德国和意大利在北非和苏联的斯大林格勒被击败。 1943 年的重大挫折——包括德军在东线的一系列失败、盟军入侵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以及盟军在太平洋的攻势——使轴心国丧失了主动权,并迫使其在所有战线上进行战略撤退。 1944年,西方盟军入侵德占法国,而苏联则收复其领土损失并转向德国及其盟国。在 1944 年和 1945 年期间,日本在亚洲大陆遭受了逆转,而盟军削弱了日本海军并占领了西太平洋的关键岛屿。

欧洲战争以解放德国占领区和西方盟国和苏联入侵德国而告终,最终导致柏林沦陷于苏联军队、希特勒自杀和德国于 1945 年 5 月 8 日无条件投降。在盟军于 1945 年 7 月 26 日发表波茨坦宣言以及日本拒绝按其条款投降之后,美国于 8 月 6 日向日本城市广岛和 8 月 9 日向长崎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面对入侵日本列岛的迫在眉睫,再加上原子弹爆炸的可能性,以及苏联在入侵满洲前夕宣布对日本开战,日本于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并于 8 月 15 日签署投降书1945 年 9 月 2 日,巩固了盟军在亚洲的全面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全球的政治联盟和社会结构。联合国 (UN) 的成立是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并防止未来发生冲突,获胜的大国——中国、法国、苏联、英国和美国——成为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和美国成为敌对的超级大国,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奠定了基础。在欧洲遭受破坏之后,其大国的影响力减弱,引发了非洲和亚洲的非殖民化。大多数工业受到损害的国家都转向经济复苏和扩张。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在欧洲,开始是为了防止未来的敌对行动、结束战前的敌意和建立共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