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在帕申代勒战役中到达伊塞尔运河。

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德语:Dritte Flandernschlacht;法语:Troisime Bataille des Flandres;荷兰语:Derde Slag om Ieper),也被称为 Passchendaele 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场战役,由盟军对抗德意志帝国。作为盟军在 1916 年 11 月和 1917 年 5 月会议上决定的战略的一部分,这场战斗于 1917 年 7 月至 11 月在西线进行,争夺西佛兰德省比利时伊普尔市南部和东部山脊的控制权. Passchendaele 位于伊普尔以东的最后一个山脊上,距离布鲁日-(布鲁日)-科特赖克铁路的交汇处 Roulers(现 Roeselare)5 英里(8.0 公里)。 Roulers 的车站位于德国第 4 集团军的主要补给路线上。一旦 Passchendaele Ridge 被占领,盟军将继续前进,从 Thourout(现在的 Torhout)到 Couckelaere(Koekelare)。

进一步的行动和英国从纽波特(Nieuwpoort)沿比利时海岸的支援攻击,再加上两栖登陆(安静行动),将到达布鲁日,然后到达荷兰边境。尽管在 10 月初总的撤军似乎不可避免,但由于第 4 集团军的抵抗、8 月异常潮湿的天气、10 月秋雨的开始以及英法资源转移到意大利。战役于 11 月结束,当时加拿大军团占领了帕斯尚代勒,除了 12 月和新年年初的局部袭击。 1918 年的里斯战役(第四次伊普尔战役)和第五次伊普尔战役在盟军占领比利时海岸并到达荷兰边境之前进行。

法兰德斯的一场运动在 1917 年引起了争议,并且一直如此。英国首相戴维·劳埃德·乔治反对进攻,法国陆军参谋长费迪南德·福煦将军也反对。英国远征军 (BEF) 指挥官、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爵士直到 7 月 25 日才获得战争内阁对法兰德斯行动的批准。自 1917 年以来,参与者、作家和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包括在尼维尔攻势之后追求进攻战略的智慧,而不是等待美国远征军 (AEF) 抵达法国。

法兰德斯的选择、气候、休伯特·高夫将军和第五集团军进行进攻的选择、关于开战性质的辩论以及浅层和深层目标的倡导者之间的争论仍然存在争议。从梅辛斯战役(6 月 714 日)到盟军第一次进攻(皮尔克姆岭战役,7 月 31 日)之间的时间,法国军队的内部麻烦对英国的影响程度,异常天气的影响, 10 月继续进攻的决定以及战役的人力成本也存在争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或协约国是由法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和美国领导的国家联盟,反对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及其殖民地的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到 20 世纪头十年末,欧洲主要大国在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之间分裂。三国协约国由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组成。三国同盟最初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但意大利在 1914 年保持中立。随着战争的进行,每个联盟都增加了新的成员。日本于 1914 年加入协约国,在战争开始时宣布中立后,意大利也于 1915 年加入协约国。“盟国”一词比“协约国”更广泛使用,尽管法国、英国、俄罗斯的主要盟国、意大利和日本有时也被称为五国协约。为盟国而战的国家所管理的殖民地也是英属印度、法属印度支那和日本朝鲜等协约国的一部分。

美国于 1917 年(俄罗斯退出冲突的同一年)作为“联合大国”而非官方盟友加入。其他“联系成员”包括塞尔维亚、比利时、黑山、阿西尔、内志和哈萨、葡萄牙、罗马尼亚、汉志、巴拿马、古巴、希腊、中国、暹罗(现泰国)、巴西、亚美尼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海地、利比里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乌拉圭和洪都拉斯。在巴黎和会上签署的条约承认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为“主要同盟国和相关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