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罗马落入盟军之手,第一个沦陷的轴心国首都。

轴心国,最初称为罗马柏林轴心国,是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与盟军作战的军事联盟。它的主要成员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轴心国团结一致反对同盟国,但在其他方面缺乏可比的协调和意识形态凝聚力。

轴心国源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 1930 年代中期为确保自身特定的扩张主义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努力。第一步是德国和意大利于 1936 年 10 月签署的协议,此后意大利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宣布,此后所有其他欧洲国家都将在罗马柏林轴上旋转,从而创造了“轴心国”一词。次年 11 月批准了反共产国际条约,这是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反共条约;意大利于 1937 年加入该条约,随后匈牙利和西班牙于 1939 年加入该条约。“罗马柏林轴心”于 1939 年在所谓的“钢铁条约”下成为军事同盟,1940 年的三方条约正式整合了德国的军事目标、意大利、日本,后来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这三个条约构成了轴心国联盟的基础。在 1942 年达到顶峰时,轴心国通过占领、吞并或傀儡国家统治了欧洲、北非和东亚的大部分地区。与盟国相比,没有三方首脑会议,合作与协调很少;有时,主要轴心国的利益甚至存在分歧。战争于 1945 年以轴心国战败和联盟解体而告终。与同盟国的情况一样,轴心国的成员身份是流动的,一些国家在战争过程中改变立场或改变其军事参与程度。

特别是在欧洲,“轴心国”一词的使用主要是指意大利和德国之间的联盟,尽管在欧洲以外通常被理解为包括日本。

盟军,后来正式称为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年)期间成立的一个国际军事联盟,旨在反对由纳粹德国、日本帝国和法西斯意大利领导的轴心国。到 1941 年,它的主要成员是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国。

盟军的成员在战争过程中有所不同。 1939 年 9 月 1 日冲突爆发时,盟军联盟由英国、法国和波兰以及它们各自的附属国(如英属印度)组成。英联邦的独立领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很快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因此,最初的联盟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

随着轴心国军队开始入侵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盟军加入了荷兰、比利时、挪威、希腊和南斯拉夫。最初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参与入侵波兰的苏联于 1941 年 6 月在巴巴罗萨行动后加入了盟军。自 1940 年 9 月以来,美国虽然向欧洲盟国提供了一些物资支持,但在 1941 年 12 月日本轰炸珍珠港之前一直保持中立,之后它宣战并正式加入盟军。中国自 1937 年起就已与日本交战,但于 1941 年 12 月正式加入协约国。

盟军由所谓的“三巨头”——英国、苏联和美国——领导,它们是人力、资源和战略的主要贡献者,每一个都在取得胜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盟军领导人、外交官和军方官员之间的一系列会议逐渐塑造了同盟的构成、战争的方向,并最终塑造了战后的国际秩序。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他们的双边大西洋宪章构成了联盟的基础。

根据联合国于 1942 年 1 月 1 日发表的宣言,盟军成为一个正式的团体,该宣言由世界各地的 26 个国家签署;这些范围从远离战争的小国到从轴心国占领中流亡的政府。宣言正式承认三巨头和中国为“四大强国”,承认它们在战争中的核心作用;他们也被称为“权贵的托管人”,后来被称为联合国的“四警察”。更多的国家加入了战争的最后几天,包括殖民地和前轴心国。

战争结束后,盟国和约束他们的宣言将成为现代联合国的基础;该联盟的一项持久遗产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该委员会完全由赢得战争的主要盟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