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科隆被美军占领。

科隆(英语:k-LOHN;德语:Kln [kln](听);Klsch:Klle [kl](听))是德国人口最多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NRW) 的最大城市,也是第四大城市。人口众多的城市,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科隆市区拥有 360 万人口和 110 万居民,是莱茵河畔最大的城市,也是莱茵-鲁尔都市区和莱茵兰州人口最多的城市。科隆位于莱茵河左岸(西岸),距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东南约 35 公里(22 英里),波恩西北 25 公里(16 英里)。

这座城市的中世纪天主教科隆大教堂 (Klner Dom) 是世界上第三高的教堂和最高的大教堂,是为容纳三王神殿而建造的,是全球公认的地标,也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景点和朝圣目的地之一.科隆的十二座罗马式教堂进一步塑造了城市景观,科隆以自 1709 年开始在该市生产的 Eau de Cologne 而闻名,“科隆”从此成为一个通用术语。

这座城市有许多高等教育机构,最著名的是科隆大学,它是欧洲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科隆工业大学,德国最大的应用科技大学;和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它拥有三个马克斯普朗克科学研究所,是航空航天工业的主要研究中心,设有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欧洲宇航员中心总部。它还拥有重要的化学和汽车工业。科隆波恩机场是一个地区枢纽,该地区的主要机场是杜塞尔多夫机场。

科隆于公元 1 世纪在日耳曼 Ubii 领土上作为罗马 Colonia Agrippina 成立并建立,因此得名(也使用了奥古斯塔 Ubiorum)。 “Agrippina”后来被删除(拉丁语除外),“Colonia”独立成为城市的名称,发展成现代德语为 Kln。 “科隆”,这个城市名称的法语版本,也已成为英语的标准。科隆是罗马下日耳曼省的首府,也是该地区罗马军队的总部,直到 462 年被法兰克人占领。在中世纪,这座城市因位于最重要的主要贸易路线之一而蓬勃发展东欧和西欧之间(包括布拉班特路、Via Regia 和 Publica)。科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座自由帝国城市,也是工会汉萨同盟的主要成员之一。它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座城市曾被法国人 (17941815) 和英国人 (19181926) 占领,并于 1815 年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科隆是二战期间德国遭受轰炸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轰炸使人口减少了 95%,主要是由于疏散,并摧毁了几乎整个千年历史的市中心。战后重建导致城市景观错综复杂,仅恢复了主要的历史地标,如城门和教堂(其中 31 个为罗马式)。

科隆是莱茵兰的主要文化中心;它拥有 30 多个博物馆和数百个画廊。展览范围从当地古罗马考古遗址到当代图形和雕塑。科隆贸易展览会举办了许多贸易展览,例如 Art Cologne、Dmexco、imm Cologne、Photokina 和领先的视频游戏展览会 Games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通常缩写为 WWII 或 WW2,是一场从 1939 年持续到 1945 年的全球战争。它涉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 包括所有大国 - 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联盟:盟国和轴心国。在一场直接涉及来自 30 多个国家的 1 亿多人的全面战争中,主要参与者将他们的全部经济、工业和科学能力投入战争努力,模糊了民用和军用资源之间的区别。飞机在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对人口中心的战略轰炸成为战争中仅有的两种核武器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冲突。它导致 70 至 8 500 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平民。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于种族灭绝(包括大屠杀)、饥饿、屠杀和疾病。轴心国战败后,德国和日本被占领,战争罪法庭对德国和日本领导人进行了审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切起因存在争议,但促成因素包括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中日战争、苏日边界冲突以及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日益紧张的局势。 II 一般认为开始于 1939 年 9 月 1 日,当时纳粹德国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入侵波兰。随后,英国和法国于 9 月 3 日对德国宣战。根据 1939 年 8 月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并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划定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从 1939 年末到 1941 年初,在一系列战役和条约中,德国征服或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并与意大利和日本(以及后来的其他国家)结成了轴心国联盟。随着北非和东非战役的开始,以及法国在 1940 年中期的垮台,战争主要在欧洲轴心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继续进行,包括巴尔干地区的战争、英国的空战、闪电战英国和大西洋海战。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率领欧洲轴心国入侵苏联,开辟了历史上最大的陆地战区——东线战线。

旨在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日本在 1937 年与中华民国交战。 1941 年 12 月,日本对美国和英国领土发动了对东南亚和中太平洋的几乎同时进攻,其中包括对美国和英国的进攻。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导致美国对日本宣战。因此,欧洲轴心国团结一致向美国宣战。日本很快占领了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但在关键的中途岛海战失败后,它的进攻于 1942 年停止。后来,德国和意大利在北非和苏联的斯大林格勒被击败。 1943 年的重大挫折——包括德军在东线的一系列失败、盟军入侵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以及盟军在太平洋的攻势——使轴心国丧失了主动权,并迫使其在所有战线上进行战略撤退。 1944年,西方盟军入侵德占法国,而苏联则收复其领土损失并转向德国及其盟国。在 1944 年和 1945 年期间,日本在亚洲大陆遭受了逆转,而盟军削弱了日本海军并占领了西太平洋的关键岛屿。

欧洲战争以解放德国占领区和西方盟国和苏联入侵德国而告终,最终导致柏林沦陷于苏联军队、希特勒自杀和德国于 1945 年 5 月 8 日无条件投降。在盟军于 1945 年 7 月 26 日发表波茨坦宣言以及日本拒绝按其条款投降之后,美国于 8 月 6 日向日本城市广岛和 8 月 9 日向长崎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面对入侵日本列岛的迫在眉睫,再加上原子弹爆炸的可能性,以及苏联在入侵满洲前夕宣布对日本开战,日本于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并于 8 月 15 日签署投降书1945 年 9 月 2 日,巩固了盟军在亚洲的全面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全球的政治联盟和社会结构。联合国 (UN) 的成立是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并防止未来发生冲突,获胜的大国——中国、法国、苏联、英国和美国——成为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和美国成为敌对的超级大国,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奠定了基础。在欧洲遭受破坏之后,其大国的影响力减弱,引发了非洲和亚洲的非殖民化。大多数工业受到损害的国家都转向经济复苏和扩张。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在欧洲,开始是为了防止未来的敌对行动、结束战前的敌意和建立共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