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开始对古斯塔夫防线上的轴心国发动重大攻势。

冬季防线是德国和意大利在意大利的一系列军事防御工事,由托德组织在二战期间建造,由阿尔伯特·凯塞林指挥。这一系列的三条线路旨在保卫意大利的西部地区,集中在蒙特卡西诺镇周围,穿过这条重要的 6 号高速公路,不间断地通往罗马。主要的古斯塔夫线从加里利亚诺河西部流入第勒尼安海的北部,穿过亚平宁山脉到达东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桑格罗河口,横穿意大利。两条附属线,伯恩哈特线和希特勒线从第勒尼安海到卡西诺东北部的距离要短得多,在那里它们将合并为古斯塔夫线。相对于古斯塔夫防线,希特勒防线位于西北部,伯恩哈特防线位于主要防御线的东南部。

在最终被打破之前,古斯塔夫防线在 1943 年 12 月至 1944 年 6 月之间有效地减缓了盟军的前进数月。仅在卡西诺山和安齐奥的冬季防线的主要战斗就导致 98,000 名盟军伤亡和 60,000 名轴心国伤亡。

盟军,后来正式称为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年)期间成立的一个国际军事联盟,旨在反对由纳粹德国、日本帝国和法西斯意大利领导的轴心国。到 1941 年,它的主要成员是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国。

盟军的成员在战争过程中有所不同。 1939 年 9 月 1 日冲突爆发时,盟军联盟由英国、法国和波兰以及它们各自的附属国(如英属印度)组成。英联邦的独立领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很快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因此,最初的联盟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

随着轴心国军队开始入侵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盟军加入了荷兰、比利时、挪威、希腊和南斯拉夫。最初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参与入侵波兰的苏联于 1941 年 6 月在巴巴罗萨行动后加入了盟军。自 1940 年 9 月以来,美国虽然向欧洲盟国提供了一些物资支持,但在 1941 年 12 月日本轰炸珍珠港之前一直保持中立,之后它宣战并正式加入盟军。中国自 1937 年起就已与日本交战,但于 1941 年 12 月正式加入协约国。

盟军由所谓的“三巨头”——英国、苏联和美国——领导,它们是人力、资源和战略的主要贡献者,每一个都在取得胜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盟军领导人、外交官和军方官员之间的一系列会议逐渐塑造了同盟的构成、战争的方向,并最终塑造了战后的国际秩序。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他们的双边大西洋宪章构成了联盟的基础。

根据联合国于 1942 年 1 月 1 日发表的宣言,盟军成为一个正式的团体,该宣言由世界各地的 26 个国家签署;这些范围从远离战争的小国到从轴心国占领中流亡的政府。宣言正式承认三巨头和中国为“四大强国”,承认它们在战争中的核心作用;他们也被称为“权贵的托管人”,后来被称为联合国的“四警察”。更多的国家加入了战争的最后几天,包括殖民地和前轴心国。

战争结束后,盟国和约束他们的宣言将成为现代联合国的基础;该联盟的一项持久遗产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该委员会完全由赢得战争的主要盟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