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战争:Kfar Etzion 大屠杀是由阿拉伯非正规军在 5 月 14 日以色列国宣布独立的前一天实施的。

Kfar Etzion 大屠杀是指在 1948 年 5 月 13 日这一天,犹太基布兹居民和哈加纳民兵保卫 Kfar Etzion 免受阿拉伯军团和当地阿拉伯男子的联合部队的两天战斗之后发生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以色列宣布独立之前。

在保卫定居点期间死亡的 129 名哈加纳战士和犹太基布兹尼克中,马丁吉尔伯特说,有 15 人在投降时被杀。围绕着阿拉伯军团在杀害投降者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存在争议。以色列官方版本坚称,基布兹居民和哈加纳士兵在投降时被当地阿拉伯人和约旦军队的阿拉伯军团屠杀。阿拉伯军团版本坚持认为,军团来得太晚,无法阻止附近阿拉伯村庄的男子袭击基布兹,据称这是为了报复几个月前对代尔亚辛的大屠杀和他们的一个村庄遭到破坏的报复。据说投降的犹太居民和战士聚集在一个院子里,却突然被开火;据说许多人当场死亡,而逃跑的人大多被追杀。四名囚犯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被转移到外约旦。 5 月 13 日投降后,基布兹立即被洗劫一空,被夷为平地。第二天,Gush Etzion 的另外三个基布兹的成员投降,并作为战俘被带到约旦。

受害者的尸体一直没有被埋葬,直到一年半后,约旦政府允许 Shlomo Goren 收集遗体,然后安葬在赫茨尔山。 Etzion Bloc 的幸存者被安置在雅法的前阿拉伯房屋中。

1948 年(或第一次)阿以战争是 1947-1949 年巴勒斯坦战争的第二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它在 1948 年 5 月 14 日午夜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结束后正式开始;当天早些时候,以色列发表了独立宣言,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联盟于 5 月 15 日上午进入英属巴勒斯坦领土。

1947-1949 年巴勒斯坦战争的第一次死亡发生在 1947 年 11 月 30 日,当时两辆载有犹太人的公共汽车遭到伏击。自 1917 年《贝尔福宣言》和 1920 年英国建立巴勒斯坦托管地以来,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以及他们各自与英国军队之间一直存在紧张和冲突。英国的政策令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感到不满。阿拉伯反对派发展为 1936-1939 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起义,而犹太反对派发展为 1944-1947 年巴勒斯坦的犹太叛乱。 1947 年,这些持续的紧张局势在 1947 年 11 月 29 日通过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计划后爆发为内战,该计划计划将巴勒斯坦分为阿拉伯国家、犹太国家和包括耶路撒冷和伯利恒。

1948 年 5 月 15 日,继前一天以色列宣布独立后,内战演变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来自伊拉克的远征军进入巴勒斯坦。入侵部队控制了阿拉伯地区,并立即袭击了以色列军队和几个犹太人定居点。长达 10 个月的战斗主要发生在英国托管地以及西奈半岛和黎巴嫩南部,被几个休战期打断。由于战争,以色列国控制了联合国提议的地区犹太国家,以及拟建阿拉伯国家的几乎 60% 的地区,包括雅法、吕达和拉姆勒地区、加利利、内盖夫的部分地区、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沿线的宽阔地带,以及一些西岸的领土。以色列还控制了西耶路撒冷,该地区原本是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国际区的一部分。外约旦控制了东耶路撒冷和前英国托管地的剩余部分,并于次年将其吞并,埃及军队控制了加沙地带。在 1948 年 12 月 1 日的杰里科会议上,2,000 名巴勒斯坦代表呼吁将巴勒斯坦和外约旦统一作为迈向阿拉伯全面统一的一步。冲突引发了整个中东地区的重大人口变化。大约 700,000 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后来成为以色列的地区逃离或被驱逐出家园,他们成为巴勒斯坦难民,他们称之为 Nakba(“灾难”)。战后三年,约有 700,000 名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大约 260,000 名犹太人在战时和战后立即从阿拉伯世界迁往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