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的协议。

1983 年 5 月 17 日协议是 1983 年 5 月 17 日黎巴嫩内战期间黎巴嫩和以色列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结束跨境袭击并于 1982 年围攻贝鲁特后签署的协议。它要求以色列军队从贝鲁特为两国建立正常双边关系提供了框架。黎巴嫩在谈判期间处于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军事占领之下。

黎巴嫩(LEB-ə-non,-⁠nən,阿拉伯语:لُب​​ْنَان,罗马化:lubnān,黎巴嫩阿拉伯语发音:[lɪbˈneːn]),正式名称为黎巴嫩共和国或黎巴嫩共和国,是西亚的一个国家。它位于北部和东部的叙利亚与南部的以色列之间,而塞浦路斯位于其西部,隔着地中海;它位于地中海盆地和阿拉伯腹地的十字路口,为其丰富的历史做出了贡献,并塑造了宗教多样性的文化特征。黎巴嫩拥有大约 600 万人口,面积为 10,452 平方公里(4,036 平方英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该州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而法语也得到正式承认;黎巴嫩的阿拉伯语方言在全国与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一起使用。

黎巴嫩最早的文明证据可以追溯到 7000 多年前,早于有记录的历史。现代黎巴嫩是腓尼基人的家园,这是一种繁荣了近 3000 年的海洋文化(约公元前 3200-539 年)。公元前 64 年,罗马帝国征服了该地区,并最终成为该帝国主要的基督教中心之一。黎巴嫩山山脉见证了被称为马龙派教堂的修道院传统的出现。在该地区被早期的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后,马龙派教徒坚持了他们的宗教和身份。然而,一个名为德鲁兹(Druze)的新宗教团体最终也在黎巴嫩山建立了自己的地位,造成了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宗教分歧。在十字军东征期间,马龙派教徒重新与罗马天主教会建立联系,并主张与罗马共融。 18世纪初,马龙派天主教徒和德鲁兹派通过在黎巴嫩山穆塔萨里法特被称为“马龙派-德鲁兹派二元论”的统治和社会制度建立了现代黎巴嫩。黎巴嫩在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征服,一直处于其统治之下。统治未来 400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崩溃后,构成现代黎巴嫩的五个奥斯曼帝国省份受法国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托管,法国统治的前身大黎巴嫩州在此托管下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和占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后,法国对该地区的统治减弱了。 1943 年从自由法国获得独立后,黎巴嫩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忏悔主义政府形式,该州的主要宗教派别被分配了特定的政治权力。黎巴嫩最初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是短暂的,最终被黎巴嫩内战(1975-1990)中各种政治派别和宗派派别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斗所打破。在此期间,黎巴嫩还遭受了 1976 年至 2005 年叙利亚和 1985 年至 2000 年以色列重叠的外国军事占领。自战争结束以来,为重振经济和重建国家基础设施做出了广泛努力。黎巴嫩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 92 位,在波斯湾石油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之外的阿拉伯世界中名列前茅。它被归类为中上收入国家。然而,黎巴嫩流动性危机、腐败以及最近发生的事件导致货币崩溃、政治不稳定、普遍短缺、高失业率和贫困。尽管该国面积不大,但黎巴嫩文化在中东和全球都享有盛誉,这主要得益于其广泛的侨民。黎巴嫩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也是阿拉伯联盟、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和法语国家国际组织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