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和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签署了吕贝克条约,以结束丹麦对三十年战争的干预。

吕贝克条约或和平(丹麦语:Freden i Lbeck,德语:Lbecker Frieden)结束了丹麦对三十年战争(下萨克森或皇帝战争,Kejserkrigen)的干预。它于 1629 年 5 月 22 日由丹麦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和克里斯蒂安四世以及 6 月 7 日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在利贝克签署。天主教联盟被正式纳入政党。它以最终脱离帝国事务为代价,将其战前领土归还给丹麦挪威。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最初和正式的罗马皇帝(拉丁语:Imperator Romanorum,德语:Kaiser der Römer)在中世纪,自近代早期也被称为德罗马皇帝(拉丁语:Imperator Germanorum,德语:Römisch-deutscher Kaiser, lit. '罗马-德意志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和国家元首。该帝国被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是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者。从 8 世纪到 16 世纪,该头衔与意大利国王 (Rex Italiae) 的头衔同时使用,并且几乎不间断地与德国国王 (Rex Teutonicorum, lit. “King of the Teutons”) 的头衔一起使用。 ) 整个 12 至 18 世纪。在理论上和外交上,皇帝被认为是首要的,在欧洲其他罗马天主教君主中被认为是平等的。从加洛林时代(公元 800-924 年)的独裁统治13世纪演变为选举君主制,皇帝由选帝侯选出。

欧洲的各个皇室在不同时期成为事实上的世袭头衔持有者,特别是奥托尼亚人(962-1024)和萨利安人(1027-1125)。在中世纪晚期的政府危机之后,哈布斯堡家族从 1440 年到 1740 年不间断地拥有这一头衔。1765 年到 1806 年,最后的皇帝来自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神圣罗马帝国被弗朗西斯二世解散,之后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惨败。

皇帝被广泛认为是通过神权统治的,尽管他经常与教皇相矛盾或与教皇抗衡,尤其是在授职权争议期间。神圣罗马帝国从未有过女皇统治,尽管西奥法努和玛丽亚·特蕾莎等女性施加了强大的影响力。纵观其历史,该职位被视为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捍卫者。直到Maximilian I在1508年,皇帝选举(Imperator Electus)必须在假设帝国冠军之前被教皇加冕。 Charles V是最后1530年被教皇加冕的最终。即使在改革之后,所选的皇帝也是一个罗马天主教徒。历史上曾有过短暂的选举团由新教徒主导的时期,选举人通常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