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女学生 Aili Jõgi 和 Ageeda Paavel 炸毁了塔林青铜士兵前的苏联纪念碑。

青铜士兵(爱沙尼亚语:Pronkssdur,俄语:Bronzovyj Soldat)是爱沙尼亚塔林一座有争议的苏联二战战争纪念碑的非正式名称,建于几个战争坟墓的遗址上,这些坟墓被搬迁到附近的塔林军事公墓2007年,原名为“塔林解放者纪念碑”(爱沙尼亚语:Tallinna vabastajate Monument,俄语:Monument osvoboditeljam Tallina),后来更名为“二战阵亡者纪念碑”,有时被称为 Alyosha,或以其旧址命名的 Tnisme 纪念碑。纪念碑于 1947 年 9 月 22 日揭幕,三年后红军于 1944 年 9 月 22 日在二战期间抵达塔林。

纪念碑由白云石制成的石墙结构和身穿二战时期红军军装的士兵的两米(6.5 英尺)铜像组成。它最初位于塔林市中心 Tnismgi 的一个小公园(在苏联时期称为解放者广场),位于苏联士兵遗骸的小墓地上方,于 1945 年 4 月重新安葬。

2007年4月,爱沙尼亚政府将青铜士兵以及经过挖掘和鉴定的苏联士兵遗体转移到塔林国防军公墓。并不是所有的遗体都被重新安葬在那里,因为亲属有机会认领它们,并且根据亲属的意愿在前苏联的不同地点重新安葬了几具尸体。

对纪念碑所象征的战争事件的解释的政治分歧已经导致爱沙尼亚的二战后多民族俄语移民社区与爱沙尼亚人之间以及俄罗斯和爱沙尼亚之间发生争议。围绕搬迁的争议在塔林两晚的骚乱(称为青铜之夜)、爱沙尼亚驻莫斯科大使馆被围困一周以及对爱沙尼亚组织的网络攻击达到顶峰。这些事件引起了国际关注,并引发了许多政治反应。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语:Eesti [ˈeːsʲti](听)),正式名称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是北欧的一个国家。它北临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临波罗的海,与瑞典隔海相望,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与佩普斯湖和俄罗斯接壤。爱沙尼亚领土由大陆、较大的萨雷马岛和希乌马岛以及波罗的海东海岸的 2,200 多个其他岛屿和小岛组成,总面积为 47 549 平方公里。没有佩普西湖的领土面积为43,432.31平方公里。首都塔林和塔尔图是该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地区。爱沙尼亚语是爱沙尼亚的本土语言和官方语言;它是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芬兰语。

现在的现代爱沙尼亚土地至少从公元前 9000 年起就有人类居住。在 13 世纪教皇批准的利沃尼亚十字军东征之后,爱沙尼亚的中世纪土著居民是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异教”文明之一。经过条顿骑士团、丹麦、瑞典和俄罗斯帝国几个世纪的连续统治,爱沙尼亚独特的民族身份在 19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这最终导致了 1918 年 2 月 24 日爱沙尼亚从当时交战的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宣布独立,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 1918-1920 年的独立战争中,爱沙尼亚人能够击退布尔什维克俄罗斯的入侵并成功捍卫他们新生的自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民主的,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布中立,然而,该国一再遭到争夺、入侵和占领,首先是 1940 年的斯大林主义苏联,然后是 1941 年的纳粹德国,最终在1944 年作为行政子单位(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入苏联。在失去事实上的独立于苏联之后,爱沙尼亚在法律上的国家连续性由外交代表和流亡政府维护。在 1988-1990 年不流血的爱沙尼亚“歌唱革命”之后,该国于 1991 年 8 月 20 日恢复了事实上的独立。

爱沙尼亚是发达国家,拥有高收入的发达经济体;在人类发展指数中排名很高。爱沙尼亚主权国家是一个民主统一的议会制共和国,在行政上细分为 15 个马康德(县)。它拥有 130 万人口,是欧盟、欧元区、经合组织、申根区和北约中人口最少的成员国之一。爱沙尼亚在生活质量、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和科技公司普及率的国际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