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和迈索尔邦是根据《国家重组法》正式创建的; Kanyakumari 区从喀拉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相连。

1956 年《州重组法》是印度各州和领地边界的一项重大改革,按照语言对它们进行了组织。尽管自 1956 年以来对印度的州界进行了额外的修改,但 1956 年的《州重组法》仍然是最广泛的修改印度独立后在州界。

该法案与 1956 年《宪法(第七修正案)法案》同时生效,该法案(除其他外)重组了印度现有各邦的宪法框架以及根据第印度宪法 I,第 3 条。

喀拉拉邦(英语:KERR-ə-lə;马拉雅拉姆语:[ke:ɾɐɭɐm](听))是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一个州。它于 1956 年 11 月 1 日在国家重组法案通过后成立,由科钦、马拉巴尔、南卡纳拉和特拉万科尔的昔日地区的马拉雅拉姆语地区合并而成。喀拉拉邦占地 38,863 平方公里(15,005 平方英里),是印度面积第 21 大的邦。它的北部和东北部与卡纳塔克邦接壤,东部和南部与泰米尔纳德邦接壤,西部与拉克沙德维普海接壤。根据 2011 年人口普查,喀拉拉邦拥有 3300 万居民,是印度第 13 大人口州。它分为 14 个区,首府为特里凡得琅。马拉雅拉姆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该州的官方语言。Chera 王朝是第一个以喀拉拉邦为基地的著名王国。南方深处的艾伊王国和北方的埃日马拉王国在共同时代(CE)初期形成了其他王国。自公元前 3000 年以来,该地区一直是重要的香料出口国。该地区在贸易方面的突出地位在公元 100 年左右的普林尼和 Periplus 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15世纪,香料贸易吸引了葡萄牙商人来到喀拉拉邦,为欧洲殖民印度铺平了道路。 20世纪初印度独立运动时,喀拉拉邦有两个主要的王公国:特拉万科和科钦。他们于 1949 年联合成立了蒂鲁-科钦州。喀拉拉邦北部的马拉巴尔地区曾是英属印度马德拉斯省的一部分,该省后来成为独立后马德拉斯州的一部分。在 1956 年国家重组法案之后,现代喀拉拉邦由马德拉斯州的马拉巴尔区(不包括 Nilgiris 区的 Gudalur taluk、Lakshadweep 群岛、Topslip、Anakatti 以东的 Attappadi 森林)、Kasaragod 的 taluk 组成。南卡纳拉(Tulunad)(现为 Kasaragod 区)和昔日的蒂鲁-科钦邦(不包括 Kanyakumari 区的四个南部 taluks 和 Shenkottai taluks)。喀拉拉邦的人口正增长率最低,为 3.44%;人类发展指数(HDI)最高,2018 年为 0.784(2015 年为 0.712);在印度国家统计局进行的 2018 年识字率调查中,识字率最高,为 96.2%;最高预期寿命,77岁;最高的性别比例是每 1,000 名男性中有 1,084 名女性。根据 2013 年发布的印度储备银行年度报告,喀拉拉邦是印度第二贫穷的邦。根据 2011 年印度人口普查,喀拉拉邦是该国城市化程度第二高的主要邦,城市人口占 47.7%。根据 NITI Aayog 于 2019 年发布的年度报告,该州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位居全国首位。该州的媒体曝光率在印度最高,报纸以九种语言出版,主要是英语和马拉雅拉姆语。超过一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该文化是雅利安人、德拉威人、阿拉伯人和欧洲文化的综合体,在印度其他地区和国外的影响下发展了数千年。

喀拉拉邦的经济是印度第 8 大经济体,邦国内生产总值 (GSDP) 为 8.55 万亿卢比(1100 亿美元),人均邦国内生产总值为 222,000 卢比(2,900 美元)。第三产业对州 GSVA 的贡献约为 65%,而第一产业仅占 8%。该州见证了大量移民,尤其是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初期的海湾繁荣期间,移民到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型马来亚裔侨民社区的汇款。胡椒和天然橡胶的生产对全国总产量的贡献很大。在农业部门,椰子、茶、咖啡、腰果和香料很重要。该州位于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西高止山脉之间。该州的海岸线绵延 595 公里(370 英里),该州约有 110 万人依赖渔业,渔业占该州收入的 3%。喀拉拉邦是印度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椰子林立的沙滩、死水、山站、阿育吠陀旅游和热带绿化是其主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