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努特大帝,丹麦-英国国王(b. 985)

Cnut(;古英语:Cnut cyning;古挪威语:Knútr inn ríki [ˈknuːtr ˈinː ˈriːke];卒于 1035 年 11 月 12 日),也被称为 Cnut the Great 和 Canute,自 1016 年起为英格兰国王,1018 年起为丹麦国王,挪威国王从 1028 年到他于 1035 年去世。在克努特的统治下联合起来的三个王国被统称为北海帝国。

作为丹麦王子,克努特在西北欧进行了几个世纪的维京活动后,于 1016 年赢得了英格兰的王位。他后来于 1018 年登上丹麦王位,使英格兰和丹麦的王位合二为一。克努特试图通过将丹麦人和英国人团结在财富和习俗的文化纽带下,以及通过纯粹的残暴来保持这种权力基础。在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对手发生了十年的冲突后,克努特于 1028 年在特隆赫姆获得了挪威的王冠。瑞典城市锡格蒂纳被克努特占领(他在那里铸造了硬币,称他为国王,但没有关于他的职业的叙述记录) . 1031 年,苏格兰的马尔科姆二世也向他投降,尽管盎格鲁-挪威对苏格兰的影响力很弱,最终在克努特去世时并未持续。在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克努特和他之前的父亲一样,对这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北欧盖尔人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克努特对英格兰教区和丹麦大陆教区的占有——神圣罗马帝国汉堡-不来梅总教区对其拥有主权——在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世界的权贵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获得显着一些让步,例如对他的主教的钯金的价格做出让步,尽管他们仍然必须旅行才能获得钯金,以及他的人民在前往罗马的路上必须支付的通行费)。在 1026 年战胜挪威和瑞典之后,在从罗马返回参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典礼的途中,克努特在一封为他的臣民利益而写的信中称自己为“全英格兰和丹麦的国王,以及挪威人和一些瑞典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使用了“英国国王”的称号。 Cnut 是 ealles Englalandes 的 cyning——“全英格兰之王”。中世纪历史学家诺曼·康托尔称他为“盎格鲁-撒克逊历史上最有效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