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吕岑战役打响,瑞典人获胜,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战斗中阵亡。

1632 年 11 月 16 日的利岑战役被认为是三十年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由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领的瑞典-德国联军险些击败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率领的帝国军队。双方伤亡惨重,死者包括古斯塔夫。

战斗的第一部分以瑞典人的一系列正面攻击为特色,在被帕彭海姆率领的骑兵冲锋击退之前几乎成功了。在试图改造他支离破碎的步兵时,古斯塔夫在与帝国军队的小规模冲突中丧生,但他的部下在夜幕降临前集结了他们的手下并在近距离炮火的支援下攻占了帝国中心。尽管华伦斯坦放弃了他的伤员、他的许多枪支和他的大部分补给线,但他还是井然有序地撤退了。

尽管失去了国王,瑞典人在 Axel Oxenstierna 的指挥下继续战争,并于 1633 年 4 月与德国盟友组成海尔布隆同盟。在法国的补贴支持下,联军于 7 月在奥尔登多夫击败了冯·格隆斯菲尔德领导的帝国军队。华伦斯坦据称未能支持他的同事以及他正在考虑换边的谣言导致他在 1634 年 2 月被帝国特工撤职和暗杀。

三十年战争是 1618 年至 1648 年主要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进行的一场冲突。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之一,据估计,这场冲突造成的总死亡人数在 4.5 到 800 万之间,而某些地区的德国经历了超过 50% 的人口下降。相关冲突包括八十年战争、曼都王位继承战争、法西战争和葡萄牙光复战争。

直到 20 世纪,历史学家都认为它是由宗教改革发起并以 1555 年奥格斯堡和平结束的德国宗教斗争的延续。这将帝国划分为路德教和天主教国家,但在接下来的 50 年中,新教在这些边界之外的扩张逐渐动摇了帝国权威。虽然宗教是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其范围和程度是由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波旁王朝争夺欧洲统治地位所驱动的。战争始于 1618 年斐迪南二世在位时波希米亚国王被废黜,由普法尔茨的弗雷德里克五世取代。虽然波希米亚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战斗扩大到普法尔茨,其战略重要性吸引了荷兰共和国和西班牙,然后卷入了八十年战争。由于雄心勃勃的外部统治者,如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和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也在帝国境内占有领土,最初的内部王朝争端变成了更具破坏性的欧洲冲突。

从 1618 年到 1635 年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德国成员之间的内战,外部势力发挥了支持作用。 1635 年之后,在瑞典支持下的法国和与皇帝斐迪南三世结盟的西班牙之间展开更广泛的斗争中,帝国成为一个战场。这以 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其条款包括在帝国内为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等州提供更大的自治权,以及西班牙接受荷兰独立。通过削弱相对于法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这场冲突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并为路易十四的战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