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从而与他的盟友,如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领导人阿列克谢·柯西金(Alexei Kosygin)一起推翻了前铁杆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并让他在苏联以非人身份退休。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1906 年 12 月 19 日-1982 年 11 月 10 日)是一位苏联政治家,曾任执政的共产党总书记(1964-1982)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0-1964、1977)领导苏联–1982 年)。他担任总书记的 18 年任期仅次于约瑟夫·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担任总书记的任期仍然受到历史学家的争论。虽然他的统治以政治稳定和外交政策取得重大成功为特征,但也以腐败、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和与西方的技术差距迅速扩大为特征。

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卡缅斯科耶(现乌克兰卡缅斯克)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十月革命的结果随着苏联的成立而最终确定后,勃列日涅夫于 1923 年加入共产党青年团,1929 年成为正式党员。1941 年 6 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时,他加入了红军。陆军担任政委,并在二战期间迅速晋升为少将。战后,勃列日涅夫于 1952 年升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1957 年晋升为政治局委员。1964 年,他积累了足够的权力,取代尼基塔·赫鲁晓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这是最有权势的职位。在国内。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保守、务实的执政方式显着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同时稳定了其执政党在国内的地位。赫鲁晓夫经常在不咨询政治局其他成员的情况下制定政策,而勃列日涅夫则谨慎地通过协商一致做出决定,以尽量减少党内领导层的异议。此外,在推动两个冷战超级大国缓和的同时,他实现了与美国的核平价,并加强了苏联对中东欧的统治。此外,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大规模的军备建设和广泛的军事干预大大扩大了苏联在国外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中东和非洲),尽管这些努力将被证明是昂贵的,并且会在后来的几年里拖累苏联的经济。

相反,勃列日涅夫对政治改革的漠视导致了一个被称为勃列日涅夫停滞的社会衰落时代。除了普遍的腐败和经济增长下滑之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1985 年上台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谴责勃列日涅夫政府在实施苏联自由化政策之前效率低下和缺乏灵活性。

1975年以后,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他越来越多地退出国际事务,同时继续掌权。他于 1982 年 11 月 10 日去世,由尤里·安德罗波夫继任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