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莫卧儿皇帝(生于 1542 年)

Abu'l-Fath Jalal-ud-din Muhammad Akbar(1542 年 10 月 25 日 - 1605 年 10 月 27 日),俗称阿克巴大帝(波斯语发音:[akbarɪ azam]),也称为阿克巴一世(波斯语发音:[akbar] ),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从 1556 年到 1605 年在位。阿克巴尔接替他的父亲胡马雍 (Humayun) 的摄政王拜拉姆汗 (Bairam Khan),后者帮助这位年轻的皇帝扩大和巩固了印度的莫卧儿王朝。

作为一个坚强的个性和成功的将军,阿克巴逐渐扩大了莫卧儿帝国,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在内。然而,由于莫卧儿在军事、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他的权力和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次大陆。为了统一庞大的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在整个帝国建立了集中的行政体系,并采取了通过婚姻和外交来安抚被征服统治者的政策。为了维护宗教和文化多元化帝国的和平与秩序,他采取的政策赢得了非穆斯林臣民的支持。阿克巴避开部落纽带和伊斯兰国家身份,努力通过对自己作为皇帝的忠诚,通过印度-波斯文化表达,将他的王国的遥远土地统一起来。

莫卧儿印度发展了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导致商业扩张和更多的文化赞助。阿克巴本人是艺术和文化的赞助人。他酷爱文学,创建了一个藏书超过 24,000 册的图书馆,藏书有梵文、乌尔都语、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和克什米尔语,拥有众多学者、翻译家、艺术家、书法家、抄写员、装订工和读者。他通过三个主要分组自己完成了大部分编目工作。阿克巴尔还专门为妇女建立了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图书馆,并下令在整个王国建立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教育学校。他还鼓励装订成为一门高级艺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信仰的圣人、诗人、建筑师和工匠装饰着他的宫廷进行研究和讨论。阿克巴在德里、阿格拉和法塔赫布尔西格里的法庭成为艺术、文学和学习的中心。帖木儿和波斯伊斯兰文化开始与印度本土元素融合和融合,形成了以莫卧儿风格的艺术、绘画和建筑为特征的独特的印波斯文化。对正统伊斯兰教的幻想破灭,也许希望在他的帝国内实现宗教统一,阿克巴颁布了 Din-i-Ilahi,这是一种主要源自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以及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的某些部分的融合信条。

阿克巴的统治极大地影响了印度历史的进程。在他的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的规模和财富增长了两倍。他建立了强大的军事体系,并实施了有效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废除对非穆斯林的宗派税并任命他们担任高级文职和军事职务,他是第一位赢得当地臣民信任和忠诚的莫卧儿统治者。他翻译了梵文文学,参加了当地的节日,意识到一个稳定的帝国取决于他的臣民的合作和善意。因此,在莫卧儿统治下的多元文化帝国的基础在他的统治期间奠定了。阿克巴由他的儿子萨利姆王子(后来被称为贾汉吉尔)继位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