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采用公历,跳过十一天(前一天是9月2日)。

公历是世界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日历。它于 1582 年 10 月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引入,作为对儒略历的修改和替代。主要变化是空间闰年不同,以使平均日历年长 365.2425 天,更接近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确定的 365.2422 天“热带”或“太阳”年。

闰年的规则是:

能被 4 整除的每一年都是闰年,但能被 100 整除的年份除外,但如果这些百年年份能被 400 整除,则它们就是闰年。例如,1700 年、1800 年和 1900 年是不是闰年,而是2000年。

建立公历有两个原因。首先,儒略历错误地假设平均太阳年正好是 365.25 天,高估了每世纪不到一天,因此无一例外地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公历改革将平均(日历)年缩短了 0.0075 天,以阻止日历相对于分点的漂移。其次,自公元 325 年第一次尼西亚会议以来,儒略算法引入的多余闰日导致日历漂移,使得(北)春分发生在其名义上的 3 月 21 日之前。这个日期对基督教会很重要,因为它是计算复活节日期的基础。为了恢复协会,改革将日期提前了 10 天:1582 年 10 月 4 日星期四,随后是 1582 年 10 月 15 日星期五。此外,改革还改变了教会用来计算复活节日期的月球周期,因为天文新卫星发生在计算日期前四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改革带来了细微的变化,但历法仍然基本基于与其前身相同的地心理论。改革最初由欧洲的天主教国家及其海外属地采用。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新教和东正教国家也转向了他们所谓的改良历法,希腊是最后一个在 1923 年采用历法(仅供民用)的欧洲国家。在过渡期间明确指定日期时期(在当代文件或历史文本中),两种符号都给出,适当地标记为“旧样式”或“新样式”。在 20 世纪,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也采用了日历,至少用于民用目的。

大英帝国由联合王国及其前身国家统治或管理的自治领、殖民地、保护国、托管地和其他领土组成。它始于 16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英格兰建立的海外属地和贸易站。

在鼎盛时期,它是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并且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最重要的全球大国。到 1913 年,大英帝国控制了超过 4.12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23%,到 1920 年,它的面积为 35,500,000 平方公里(13,700,000 平方英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24%。因此,其宪法、法律、语言和文化遗产广泛传播。在其权力的鼎盛时期,它被描述为“日不落帝国”,因为阳光总是照耀在其至少一个领土上。在 15 世纪和 16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欧洲探索地球的先河,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庞大的海外帝国。嫉妒这些帝国创造的巨额财富,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在美洲和亚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和贸易网络。 17 世纪和 18 世纪与荷兰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使英格兰(英国,在 1707 年与苏格兰联合法案之后)成为北美的主要殖民大国。 1757 年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役中征服莫卧儿孟加拉后,英国成为印度次大陆的主导力量。

到 1783 年,美国独立战争导致英国失去了其在北美的一些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国的注意力随后转向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在拿破仑战争(1803-1815 年)中法国战败后,英国成为 19 世纪主要的海军和帝国强国,并扩大了其帝国领土。大英帝国成为全球霸主的相对和平时期(1815-1914)后来被描述为“大不列颠和平”(“British Peace”)。除了英国对其殖民地施加的正式控制之外,它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它有效地控制了许多地区的经济,例如亚洲和拉丁美洲。它的白人定居者殖民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治权,其中一些被重新归类为自治领。

到 20 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开始挑战英国的经济领先地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军事和经济紧张局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英国严重依赖其帝国。冲突对其军事、财政和人力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尽管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立即实现了其最大的领土范围,但英国不再是世界上卓越的工业或军事强国。二战期间,英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地被日本帝国占领。尽管英国及其盟友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对英国威望的损害却加速了帝国的衰落。印度是英国最有价值和人口最多的财产,作为更大的非殖民化运动的一部分实现了独立,其中英国授予帝国大部分领土独立。 1956 年的苏伊士危机证实了英国作为全球大国的衰落,而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移交给中国对许多人来说标志着大英帝国的终结。十四个海外领土仍处于英国主权之下。独立后,许多前英国殖民地加入了英联邦,一个由独立国家组成的自由联盟。其中包括英国在内的 15 个国家保留了一个共同的君主,即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