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船只波尔塔瓦号驶向古巴,这是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的事件之一。

古巴导弹危机,也称为 1962 年十月危机(西班牙语:Crisis de Octubre)、加勒比危机(俄语:, tr. Karibsky krizis,国际音标:[kripskj krizs])或导弹恐慌,是 35-日(1962 年 11 月 20 日 16 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升级为国际危机,当时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导弹,而苏联在古巴部署了类似的弹道导弹。尽管时间很短,但古巴导弹危机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和核战争准备的决定性时刻。这场对抗通常被认为是冷战最接近升级为全面核战争的一次。针对美国木星弹道导弹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存在,以及 1961 年猪湾入侵失败,苏联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同意古巴在岛上部署核导弹以阻止未来入侵的请求。 1962 年 7 月,赫鲁晓夫与古巴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达成协议,并于当年夏天晚些时候开始建造一些导弹发射设施。

与此同时,1962 年美国大选的竞选活动正在进行中,白宫几个月来一直否认其无视距离佛罗里达州 90 英里(140 公里)的危险苏联导弹的指控。当一架美国空军 U-2 间谍飞机提供中程 R-12(北约代号 SS-4)和中程 R-14(北约代号 SS-5)弹道的清晰照片证据时,导弹准备工作得到证实导弹设施。

当这被报告给约翰·肯尼迪总统时,他随后召集了一个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九名成员和其他五名主要顾问组成的会议,该会议被称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 (EXCOMM)。在这次会议上,肯尼迪总统最初被建议对古巴领土进行空袭,以破坏苏联的导弹供应,然后入侵古巴大陆。经过慎重考虑,肯尼迪总统选择了一种不那么激进的行动方针,以避免宣战。在与 EXCOMM 协商后,肯尼迪于 10 月 22 日下令进行海军“隔离”,以防止更多导弹抵达古巴。通过使用“隔离”一词,而不是“封锁”(法律定义的战争行为),美国能够避免战争状态的影响。美国宣布不允许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并要求拆除古巴已有的武器并归还苏联。

经过几天的紧张谈判,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达成了一项协议:苏联将公开拆除其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并在接受联合国核查的情况下将其归还苏联,以换取美国的公开声明和协议不再入侵古巴。美国秘密同意苏联拆除所有部署在土耳其对抗苏联的木星中程弹道导弹。关于意大利是否也被纳入协议一直存在争议。在苏联拆除导弹的同时,一些苏联轰炸机仍留在古巴,美国一直保持海军隔离,直到 1962 年 11 月 20 日。 11月20日正式结束。美苏之间的谈判指出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建立快速、清晰、直接的沟通渠道的必要性。因此,莫斯科华盛顿热线成立。一系列协议后来缓和了数年的美苏紧张局势,直到双方最终恢复扩大其核武库。

苏联,正式名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从 1922 年到 1991 年跨越欧亚大陆。名义上它是由多个民族共和国组成的联邦联盟;在实践中,其政府和经济一直高度集中,直到最后几年。该国是一个由苏联共产党统治的一党制国家(1990 年之前),莫斯科是其最大、人口最多的共和国俄罗斯 SFSR 的首都。其他主要城市中心是列宁格勒(俄罗斯 SFSR)、基辅(乌克兰 SSR)、明斯克(白俄罗斯 SSR)、塔什干(乌兹别克 SSR)、阿拉木图(哈萨克 SSR)和新西伯利亚(俄罗斯 SFSR)。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面积超过 22,402,200 平方公里(8,649,500 平方英里),跨越 11 个时区。

苏联起源于 1917 年十月革命,当时以弗拉基米尔·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早先取代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家族的临时政府。他们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宪法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紧张局势升级为布尔什维克红军与整个前帝国的许多反布尔什维克势力之间的内战,其中最大的派系是白卫队。白卫队对布尔什维克和被称为“白色恐怖”的怀疑工农布尔什维克进行了暴力的反共镇压。红军扩大并帮助当地布尔什维克掌权,建立苏维埃,通过红色恐怖镇压他们的政治对手和叛逆的农民。到 1922 年,权力平衡发生了变化,布尔什维克取得了胜利,形成了苏联,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共和国统一。内战结束后,列宁政府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导致部分回归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这导致了一段时期的经济复苏。

1924 年列宁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上台。斯大林镇压了共产党内部所有反对他统治的政治反对派,并开创了指令经济。结果,该国经历了一段快速工业化和强制集体化的时期,这导致了显着的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 1932-1933 年的人为饥荒。古拉格劳教所制度也在这一时期扩大。斯大林还煽动政治妄想症并进行大清洗,通过大规模逮捕军事领导人、共产党员和普通公民等方式,将他实际和认为的反对者从党内赶走,然后将他们送往劳改营或判处死刑。

1939 年 8 月 23 日,在与西方列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努力失败后,苏联与纳粹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开始后,正式中立的苏联入侵并吞并了几个东欧国家的领土,包括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东部地区。 1941 年 6 月,德军入侵,开辟了历史上最大、最血腥的战区。在斯大林格勒等激烈的战斗中,苏联战争伤亡占盟军在冲突中获得对轴心国的优势的过程中的大部分伤亡。苏联军队最终占领了柏林,并于 1945 年 5 月 9 日在欧洲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红军占领的领土成为东方集团的卫星国。冷战出现在 1947 年,东方集团与西方集团对抗,后者将在 1949 年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团结起来。

1953 年斯大林去世后,在尼基塔·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发生了一段被称为去斯大林化和赫鲁晓夫解冻的时期。随着数百万农民进入工业化城市,国家迅速发展。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率先取得了领先地位,第一颗卫星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以及第一个登陆另一个星球金星的探测器。在 1970 年代,与美国的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但当 1979 年苏联在阿富汗部署军队时,紧张局势又恢复了。战争耗尽了经济资源,同时美国对圣战者战士的军事援助也在升级。

在 1980 年代中期,最后一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他的开放和改革政策进一步改革和自由化经济。目标是在扭转经济停滞的同时保护共产党。冷战在他任职期间结束,1989年,中欧和东欧的华约国家推翻了各自的马列主义政权。苏联爆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运动。戈尔巴乔夫发起了一场公投——遭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抵制——导致大多数参与的公民投票支持维持联邦作为一个新的联邦。 1991年8月,共产党强硬派企图发动政变。它失败了,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在应对政变方面发挥了高调的作用。主要结果是共产党被取缔。由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的共和国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所有的共和国都是在苏联解体后作为独立的后苏联国家出现的。俄罗斯联邦(原俄罗斯SFSR)承担了苏联的权利和义务,并被公认为其在世界事务中的持续法人资格。

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技术成就和创新。它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苏联被公认为五个核武器国家之一。它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创始常任理事国,也是欧安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的成员,也是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主要成员。

在解体之前,苏联在二战后的 40 年里一直保持着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地位。它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代理人冲突和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资助,特别是在空间技术和武器方面的研究,在中东欧和世界范围内行使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