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 年印巴战争(也称为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为克什米尔而战,在联合国呼吁停火后结束。

1965 年的印巴战争或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是 1965 年 4 月至 1965 年 9 月期间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发生的小规模冲突的高潮。冲突始于巴基斯坦的直布罗陀行动,该行动旨在渗透部队进入查谟和克什米尔,以促成一场反对印度统治的叛乱,成为战争的直接原因。这场为期十七天的战争造成双方数千人伤亡,见证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装甲车交战和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在苏联和美国的外交干预以及随后发表的《塔什干宣言》之后,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第 211 号决议宣布停火后,两国之间的敌对行动结束。大部分战争是由这些国家在克什米尔和印巴边境沿线的陆军进行的。这场战争见证了自 1947 年印度分治以来克什米尔最大规模的集结部队,这一数字仅在 2001 年至 2002 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对峙期间被掩盖。大多数战斗是由敌对的步兵和装甲部队进行的,得到了​​空军和海军的大力支持。

当宣布停火时,印度对巴基斯坦占了上风。尽管两国陷入僵局,但这场冲突被视为巴基斯坦的战略和政治失败,因为它既未能成功煽动克什米尔的叛乱,也未能在国际层面获得有意义的支持。在国际上,这场战争在大冷战的背景下看待,并导致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发生重大转变。战前,美国和英国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要物质盟友,是其军事硬件和对外发展援助的主要供应国。在冲突期间和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感到被西方大国对各自立场缺乏支持所背叛。随着美国和英国对对立双方的军事援助实施禁运,这种背叛的感觉更加强烈。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公开与苏联和中国发展了更密切的关系。在冲突期间和 1971 年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消极立场继续影响着西方与次大陆之间的关系。尽管自冷战结束以来与美国和英国的关系有所改善,但这场冲突在次大陆产生了对两国的深刻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