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nganui 战役是 1847 年新西兰北岛的一场短暂的敌对行动,当时土著 Mori 与英国定居者和军队作战。这场战役包括围攻羽翼未丰的 Whanganui 定居点(当时名为“Petre”),是其中之一为争夺土地和主权问题而进行的 19 世纪新西兰战争中最早的一场。
毛利人(,毛利人:[ˈmaːɔɾi](听))是新西兰大陆(Aotearoa)的土著波利尼西亚人。毛利人起源于来自东波利尼西亚的定居者,他们在大约 1320 年至 1350 年间通过几波独木舟航行抵达新西兰。在与世隔绝的几个世纪中,这些定居者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语言、神话、手工艺和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独立于其他东波利尼西亚文化。一些早期的毛利人移居查塔姆群岛,他们的后裔成为新西兰的另一个土著波利尼西亚族群,即莫里奥里人。毛利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最初接触始于 18 世纪,从有利的贸易到致命的暴力,不一而足。毛利人积极地采用了新来者的许多技术。随着 1840 年《怀唐伊条约》的签署,两种文化共存了一代人。有争议的土地销售日益紧张,导致 1860 年代发生冲突,并大规模没收土地,毛利人对此进行了激烈抵抗。 1877 年该条约被宣布为合法无效后,毛利人被迫融入西方文化的许多方面。社会动荡和外来疾病的流行对毛利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毛利人口急剧下降。到 20 世纪初,毛利人的人口开始复苏,并以《怀唐伊条约》为中心,努力提高他们在更广泛的新西兰社会中的地位,实现社会正义。
传统的毛利文化因此得到了显着的复兴,1960 年代出现的毛利抗议运动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复兴。然而,不成比例的毛利人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障碍,与其他新西兰族群相比,他们的预期寿命和收入普遍较低。他们遭受更高水平的犯罪、健康问题和教育成绩不佳。为了“缩小毛利人和其他新西兰人之间的差距”,已经发起了一些社会经济举措。对历史冤情的政治和经济补救也在进行中(参见《怀唐伊条约》的索赔和和解)。
在 2018 年人口普查中,新西兰有 775,836 人被认定为毛利人,占全国人口的 16.5%。他们是新西兰第二大族群,仅次于欧洲新西兰人(“Pākehā”)。此外,超过 140,000 名毛利人居住在澳大利亚。大约五分之一的毛利人使用毛利语,占总人口的 3%。毛利人活跃于新西兰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媒体、政治和体育等领域拥有独立代表。
选择另一个日期
1847年发生的事件
- 222月
布埃纳维斯塔之战
美墨战争:布埃纳维斯塔战役:五千名美军击败了 15,000 名墨西哥人。 - 232月
布埃纳维斯塔之战
美墨战争:布埃纳维斯塔战役:在墨西哥,未来总统扎卡里·泰勒将军领导下的美军击败了墨西哥将军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娜。 - 93月
韦拉克鲁斯之围
美墨战争: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两栖攻击在韦拉克鲁斯围城战中展开。 - 129月
查普尔特佩克战役
美墨战争:查普尔特佩克战役开始。 - 139月
查普尔特佩克战役
美墨战争:六名被称为 Niños Héroes 的少年军校学员在查普尔特佩克战役中为保卫查普尔特佩克城堡而牺牲。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率领的美国军队在美墨战争中占领了墨西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