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冯·兴登堡,德国陆军元帅和政治家,德国第二任总统(生于 1847 年)

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发音[PaʊlLuːtvɪçhɛnəkŋ̍dɔʁfʔʊntfɔnhɪndn̩bʊʁk](倾听);缩写发音[Paʊlfɔnhɪndn̩bʊʁk](倾听); 1934年10月2日至1934年8月2日)是德国总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政治家,后来从 1925 年到 1934 年去世,担任德国总统。在他担任总统期间,他在 1933 年 1 月纳粹夺取政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在顾问的压力下,他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保罗·冯·兴登堡 (Paul von Hindenburg) 于 1847 年 10 月 2 日出生于波森 (Posen) 的一个普鲁士小贵族家庭。在完成他作为学员的教育后,他以少尉的身份加入了第三步兵团。然后,他看到了奥普战争和普法战争期间的战斗。 1873 年,他被柏林著名的 Kriegsakademie 录取,在那里他学习了三年,然后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后来在1885年,他被提升为少校,成为了大总参谋部的成员。在 Kriegsakademie 任教五年后,兴登堡在军队中稳步上升,到 1900 年成为中将。大约在 1905 年晋升为步兵将军时,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建议他继任作为总参谋长,但该职位最终于 1906 年 1 月由赫尔穆特·冯·毛奇 (Helmuth von Moltke) 担任。1911 年,兴登堡宣布从军队退役。

1914 年 7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召回兵役,并以坦能堡的胜利者的身份迅速在东线声名鹊起。随后,他监督了一系列对俄罗斯人的压倒性胜利,这使他成为民族英雄和大规模个人崇拜的中心。到 1916 年,兴登堡的声望已经上升到他取代埃里希·冯·法尔肯海恩将军成为总参谋长的地步。此后,他和他的副手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利用威廉二世皇帝对德国军队的广泛授权,建立了一个事实上的军事独裁政权,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主导国家政策。在他们的领导下,德国确保了俄罗斯在东线的失败,并在西线取得了自冲突爆发以来前所未有的进展。然而,到了 1918 年底,德国军队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和盟军的百日攻势中被决定性地击败后,德国命运的所有好转都被逆转了。在他的国家在 1918 年 11 月的停战协定中向盟军投降后,兴登堡辞去了德国总司令的职务,然后于 1919 年再次退役。

1925年,兴登堡重返公众生活,成为德意志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民选总统。虽然他个人反对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但他在导致他们上台的政治不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1932 年两次解散德国国会大厦后,兴登堡最终同意在 1933 年 1 月纳粹党在 11 月的选举中赢得多数票时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作为对据称由马里努斯·范德卢贝犯下的国会大厦火灾的回应,他于 1933 年 2 月批准了暂停各种公民自由的德国国会大厦火灾法令。 3 月下旬,他签署了 1933 年授权法案,赋予纳粹政权紧急权力。次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将总统职位与总理职位合并,然后宣布自己为 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 des deutschen Volkes(即“德国人民的领袖和帝国总理”),并将德国转变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