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分裂:罗马天主教会陷入双重分裂,彼得罗斯·菲拉戈斯(Petros Philargos)在比萨会议后加冕为教皇亚历山大五世,加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二世和阿维尼翁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

分裂(SIZ-m, , SKIZ-m 或不太常见的 SHIZ-m)是人们之间的分裂,通常属于一个组织、运动或宗教教派。这个词最常用于以前是一个单一的宗教团体的分裂,例如大东西方分裂或西方分裂。它也用于非宗教组织或运动中的分裂,或者更广泛地说,用于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分离,无论是兄弟、朋友、恋人等。

分裂者是在组织中制造或煽动分裂的人,或者是分裂团体的成员。 Schismatic 作为形容词,表示与一个或多个分裂或被认为会导致或促进分裂的那些思想、政策等有关。

在宗教中,分裂的指控与异端的指控不同,因为分裂的罪行不是信仰或教义的差异,而是促进或分裂状态,特别是在具有不同牧区管辖权和权威的群体之间。然而,分裂经常涉及对异端的相互指责,以及对大叛教的指责。在罗马天主教的教义中,每一个异端都是一个分裂,而可能有一些分裂没有额外的异端罪恶感。然而,自由新教往往更喜欢异端而不是分裂。长老会学者詹姆斯一世·麦考德(经弗吉尼亚圣公会主教彼得·李引用)对它们进行了区分,并教导说:“如果你必须在异端和分裂之间做出选择,总是选择异端。作为分裂主义者,你有撕裂和分裂基督的身体。每次都选择异端。” (“选择异端”是双关语;“异端”是古希腊词“选择”的拉丁化。)

西方分裂,也被称为教皇分裂、梵蒂冈对峙、西方大分裂或 1378 年的分裂(拉丁语:Magnum schisma occidentale,Ecclesiae occidentalis schisma),是天主教会内部的分裂,从 1378 年持续到 1417 年。居住在罗马和阿维尼翁的主教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教皇,并在 1409 年加入了比桑教皇的第三行。分裂是由个性和政治忠诚推动的,阿维尼翁教皇与法国君主制密切相关。这些对教皇宝座的竞争要求损害了办公室的威望。教皇自 1309 年以来一直居住在阿维尼翁,但教皇格雷戈里十一世于 1377 年返回罗马。然而,当红衣主教学院选举乌尔班六世时,天主教会在 1378 年分裂和克莱门特七世教皇在格雷戈里十一世死后六个月内。经过几次和解尝试后,比萨会议(1409 年)宣布两位教皇都是非法的,并选出了第三位教皇。当比萨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集康斯坦茨理事会(1414-1418)时,分裂终于得到解决。理事会安排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二世和比萨对立教皇约翰二十三世退位,将阿维尼​​翁对立教皇本笃十三世逐出教会,并选举马丁五世为罗马新任教皇。

该事件有时被称为大分裂,尽管这个术语也用于 1054 年与罗马教廷和东正教教会保持共融的教会之间的东西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