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武装冲突中,教会领导层被赶出罗马,庇护七世在威尼斯被加冕为教皇,并戴着一顶由纸浆制成的临时教皇头饰。

教皇头饰是几个世纪以来天主教教皇佩戴的王冠,直到 1978 年教皇约翰保罗一世拒绝加冕,而是选择了就职典礼。头饰仍被用作教皇的象征。它出现在罗马教廷和梵蒂冈城国的国徽上,但自从教皇本尼迪克特十六世用传统的主教冠冕取代了他官方国徽上的头饰后,教皇的私人国徽上就没有了。每年的节日,圣彼得大教堂都会用头饰为圣彼得雕像加冕。教皇从珠宝商那里委托制作头饰或将其作为礼物接收,其中一些头饰仍归罗马教廷所有。 1798 年,法国军队占领了罗马,并偷走了或摧毁了罗马教廷持有的教皇头饰,但只有一件。从那时起,教皇已经使用或接受了二十多顶头饰作为礼物。有几件从未被教皇佩戴过,尤其是自 1963 年最后一次教皇加冕以来作为礼物赠送的那些。

教皇国(PAY-pəl;意大利语:Stato Pontificio),正式的教会国家(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hiesa,意大利语发音:[ˈstaːto della ˈkjɛːza, ˈkjeː-];拉丁语:Stato Ecclesiasticus;也称为 Dicio Pontificia)是从 756 年到 1870 年,意大利半岛上的一系列领土在教皇的直接主权统治下。从 8 世纪到 1859 年到 1870 年意大利统一,它们是意大利的主要国家之一。

国家起源于基督教在整个意大利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基督教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到了 8 世纪中叶,随着意大利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皇实际上成为了主权。几位基督教统治者——包括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和矮子丕平——进一步捐赠了土地由教会管理。在文艺复兴时期,教皇的领土大幅扩张,教皇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世俗统治者之一,同时也是教会的领袖。在鼎盛时期,教皇国覆盖了大部分现代意大利地区的拉齐奥(包括罗马)、马尔凯、翁布里亚和罗马涅,以及艾米利亚的部分地区。这些财产被认为是教皇世俗权力的体现,而不是他的教会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到 1861 年,教皇国的大部分领土已被意大利王国征服。只有拉齐奥,包括罗马,仍然在教皇的世俗控制之下。 1870 年,教皇失去了拉齐奥和罗马,除了圣彼得大教堂和罗马梵蒂冈区周围的教皇官邸和相关建筑外,教皇没有任何实际领土拉齐奥。 1929年,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意大利政府首脑贝尼托·墨索里尼通过谈判双方签署的《拉特兰条约》,结束了意大利与罗马教廷统一的“梵蒂冈囚徒”问题。该条约承认罗马教廷对一个新创建的国际领土实体的主权,该实体是罗马境内的一个城邦,仅限于象征性领土,后来成为梵蒂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