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与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协同攻击,导致赎罪日战争。

赎罪日战争,也称为斋月战争、十月战争、1973 年阿以战争或第四次阿以战争,是 1973 年 10 月 6 日至 25 日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领导的武装冲突。埃及和叙利亚。双方的大部分战斗发生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这两个地方都在 1967 年被以色列占领——在非洲埃及和以色列北部也有一些战斗。埃及在战争中的最初目标是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站稳脚跟,随后利用这些成果与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其他地区进行谈判。战争于 1973 年 10 月 6 日开始,当时阿拉伯联军在与当年伊斯兰圣月斋月同时发生的犹太圣日赎罪日联合发动了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埃及和叙利亚军队越过与以色列相应的停火线,分别入侵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爆发后,美国和苏联在战争期间都向各自的盟友发起了大规模的补给工作,这导致了两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之间的近乎对峙。战斗以大规模成功的穿越开始阿拉伯联盟的苏伊士运河;埃及军队越过与以色列的停火线,几乎毫无抵抗地进入西奈半岛。然而,三天后,以色列调集了大部分兵力,阻止了埃及的进攻,导致军事僵局。叙利亚人协调他们对戈兰高地的攻击,以配合埃及的进攻,并最初在以色列控制的领土上取得了威胁性进展。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以色列军队将叙利亚人推回了战前停火线。以色列军队随后向叙利亚深处发起了为期四天的反攻。一周之内,以色列大炮开始炮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郊区,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开始担心阿拉伯联军领导层的完整性正在恶化。萨达特认为,占领西奈半岛更深处的两个战略山口将使阿拉伯在战后与以色列的谈判中更加稳固,随后命令埃及军队再次对以色列发动进攻,但很快被击退。以色列军队随后在两个埃及编队之间的接缝处进行反击,越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埃及,并在一个多星期的激烈战斗中开始向南和向西向苏伊士市缓慢推进,导致双方大量人员伤亡。 22日10 月,由联合国促成的初步停火协议破裂,双方都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到 10 月 24 日,以色列人已经大大改善了他们的阵地,并完成了对埃及第三军和苏伊士市的包围,使他们距离埃及首都开罗 100 公里(62 英里)以内。这一事态发展导致美国和苏联(分别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结盟)之间的紧张局势危险地加剧,并于 10 月 25 日合作实施第二次停火以正式结束战争。

赎罪日战争影响深远。阿拉伯世界在 1967 年埃及-叙利亚-约旦联盟的不平衡溃败中经历了屈辱,但在 1973 年冲突中的早期成功在心理上得到了证明。以色列人认识到,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作战和战术成就,但并不能保证他们将永远在军事上主导阿拉伯国家,正如他们在第一次阿以战争、第二次阿以战争和第三次阿以战争;这些变化为巴以和平进程铺平了道路。战争结束后的 1978 年戴维营协议见证了以色列将整个西奈半岛归还埃及,随后 1979 年的埃以和平条约标志着阿拉伯国家首次承认以色列为合法国家。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后,埃及继续远离苏联,最终完全脱离苏联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