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双重盟约”,建立双重联盟。

双重同盟(德语:Zweibund,匈牙利语:Ketts Szvetsg)是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防御性同盟,于 1879 年 10 月 7 日根据条约创建,作为德国奥托·冯·俾斯麦的联盟体系的一部分,以防止或限制战争.两国承诺在俄罗斯发动袭击时相互支持。此外,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受到另一个欧洲大国的攻击(通常被认为是法国,在 1894 年的法俄联盟之后更是如此),每个国家都承诺对对方保持仁慈的中立。俾斯麦将联盟视为防止几年前刚刚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被孤立并维护和平的一种方式,因为俄罗斯不会对这​​两个帝国发动战争。

奥匈帝国,通常被称为奥匈帝国或双重君主制,是 1867 年至 1918 年间中欧的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和大国。它是在 1867 年奥匈妥协后成立的,并在其后不久解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

其核心是双重君主制,它是前奥地利帝国北部和西部的西斯莱塔尼亚与匈牙利王国之间的真正联盟。联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它是匈牙利王室下的一个自治区,于 1868 年通过谈判达成克罗地亚-匈牙利定居点。从 1878 年开始,奥匈帝国共同统治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并于 1908 年吞并。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构成了哈布斯堡王朝宪政演变的最后阶段。该联盟由奥匈妥协于 1867 年 3 月 30 日在奥普战争后成立。在 1867 年改革之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国家是平等的。这两个州实行共同的外交、国防和金融政策,但所有其他政府机构都在各自的州内分配。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当时欧洲的主要大国之一。奥匈帝国在地理上是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面积为 621,538 平方公里(239,977 平方英里),人口第三多(仅次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帝国建立了世界第四大机械制造工业,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奥匈帝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意志帝国的世界第三大家用电器、工业电器和发电厂发电设备的制造商和出口国。 187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匈帝国管辖军事和文官统治,直到 1908 年被完全吞并,在其他大国之间引发了波斯尼亚危机。在此期间,新帕扎尔的奥斯曼桑贾克北部实际上也处于联合占领之下,但奥匈帝国军队撤退了作为吞并波斯尼亚的一部分。由于波斯尼亚的穆斯林人口,波斯尼亚的吞并也导致伊斯兰教被承认为官方国教。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王国的战争宣言1914 年 7 月 28 日。到 1918 年 11 月 3 日军事当局签署朱斯蒂镇停战协议时,它已经有效解散。匈牙利王国和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在法律上被视为其继承者,而西斯拉夫人的独立帝国的南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分别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波兰第二共和国和南斯拉夫王国,罗马尼亚王国的大部分领土要求也于 1920 年被战胜国承认。